编者按
在创新浪潮奔涌的当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经营主体破浪前行的“船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构建了“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快慢结合、随需而变”的专利按需审查工作机制,实现了从“统一节奏”向“精准供给”的转变。这为经营主体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提供了新思路:按需运用知识产权工具,助力实现长远发展。本版特邀知识产权实务方面的专家,分别从专利、商标两个角度为经营主体如何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知识产权布局给出建议,以飨读者。
用好专利申请“时间魔方”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创新主体对于专利的追求已经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与此同时,不同创新主体对于专利保护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不同技术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主体对专利审查周期的需求表现出更大的差异化。
例如,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研发周期长,需延迟专利进入审查时间以匹配临床试验与药品上市的节奏;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迭代速度快,需要专利快速审查并确权以获得技术优势;对于一些新产品的专利组合,则需进行系统性布局,单一审查模式难以覆盖创新主体的全链条需求。
高质量专利申请是实现创新成果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专利审查制度以提升自身的专利布局能力,已成为其抢占技术高地、加速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创新主体应当深入了解“按需审查”中各类审查方式的优势,能够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专利保护“该快的快、该稳的稳、该缓的缓”,这是新形势下创新主体进一步完善自身专利布局的一堂“必修课”。
专利优先审查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加速引擎”,我国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行专利优先审查制度,审查范围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重点产业的优先审查能够帮助创新主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权利确认,快速制止侵权行为。
快速审查既是专利审查的“高速路”,又是专利缺陷的“预警机”。对于更新迭代较快的电子产品、快消品等产业而言,以前可能会面临“专利还未授权、产品已经换代”的情况,而专利快速审查能够更好地满足此类产业的专利保护需求。专利快速审查前设预审环节,主要依托于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备案主体提交的技术进行“技术合规性+法律合规性”双重预审。通过预审后,再进行申请文件的递交,这样能够有效压缩专利授权周期,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保护。
延迟审查是申请主体主动请求推迟启动或完成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程序,延缓专利公开时间,避免竞争对手过早获知技术方案。对于一些特殊的产业而言,如生物医药领域、通信领域等,创新主体会选择部分专利申请进行延迟审查,为技术迭代、标准制定、市场布局赢得战略窗口期。在延迟审查期间,申请人可根据需要请求撤回延迟审查申请。专利延迟审查制度通过赋予申请人审查时序选择权,实现了专利保护与商业战略的有机融合。以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为例,创新主体在技术研发早期提交专利申请时,可选择延迟审查,待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完善后再启动专利审查程序。在这种情形下,延迟审查制度成为了创新主体战略博弈的“时间魔方”。
专利集中审查制度是指面向重点领域和企业的集中专利审查,以关键技术专利组合为对象,为企业或产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审查服务。该审查方式不但能够实现同一申请主体关联专利的快速审查,还能够节省审查资源,实现专利审查的全流程优化。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其专利申请的审查质量与效率均能够得到提升。在“优案优审、按需审查”的机制框架下,专利集中审查为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供了重要助力。创新主体可以就重大创新中的关键技术主动提出集中审查申请,实现从专利“个案处理”向“战略布局”转型。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展三种专利优先审查8.4万件、快速审查11.6万件、延迟审查9300余件、集中审查13批次,授权了一批能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价值专利。按需审查工作机制不仅体现了积极响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审查理念,也促进了审查资源与专利申请结构更加匹配,有助于高价值专利的精准识别与重点培育,真正实现了“优案优审”。
在创新活动日趋热烈的当下,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正面临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此时,充分了解并善用多元化专利审查模式,已成为提升创新效能的关键。创新主体需结合所在产业的技术特点与发展阶段,通过灵活选择关键环节审查周期、提前介入指导等方式,帮助实现专利审查进度与企业研发节奏的“同频共振”,通过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为创新成果筑起稳固防线。(韦超峰作者单位:江苏瑞途[苏州]律师事务所)
实现商标布局“量体裁衣”
在品牌经济时代,商标作为企业品牌的核心载体,其意义远非一个简单的标识符号,它凝结着企业的商誉,是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情感纽带,更是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商标的盲目注册或布局缺失,会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品牌权益受损。科学的商标布局应立足企业实际需求,以精准保护为核心,以战略前瞻为导向,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实现商标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品牌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商标布局的首要前提是精准锁定核心领域,这是避免商标资源浪费的基础。许多企业误以为在所有类别注册商标是最稳妥安全的策略,实则不然。根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商标注册被划分为45个大类,涵盖数万种商品和服务。若盲目追求“全类别注册”,不仅会产生高额的注册与维护成本,还会造成商标资源的闲置浪费。真正科学合理的商标布局在于“按需申请”——聚焦核心、精准发力。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核心商品或服务所属的类别,这是商标保护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关联。判断核心类别的关键在于紧扣业务本质,通过专业工具检索与自身商品或服务高度匹配的商品或服务群组,确保在核心领域拥有稳定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在核心类别上,需做到“尽早注册、全面保护”,为品牌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在核心类别之外,商标布局还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为业务拓展预留弹性空间。企业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创新迭代都可能推动业务边界的拓展。因此,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对未来可能涉足的领域进行提前布局。这种前瞻性布局并非无边界地扩张,而是基于业务逻辑的合理延伸,例如从实体产品向配套服务延伸、从线下业务向线上平台拓展等。通过预判业务发展方向,在相关延伸类别提前注册,既能避免未来发展受阻,又能防止资源的无效投入,实现“按需储备”的精准布局。
防御性布局是商标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核心在于构建关联领域的防护网。商标侵权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多发生在与核心业务存在上下游关系、消费场景关联或易产生混淆的领域。从产业链视角看,生产企业需关注原材料、零部件相关类别,服务企业需覆盖配套产品领域;从消费场景看,与核心产品配套使用的商品、替代性服务等,都可能成为商标侵权的“高发区”。防御性布局的关键是“精准卡位”,而非全面覆盖,需结合行业特性与市场规律,筛选出真正具有防御价值的领域。
对于有“出海”计划的企业,商标国际布局需遵循“市场导向”与“地域适配”原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标法律体系、文化习俗存在差异,盲目复制国内布局模式可能导致保护失效或资源浪费。在地域选择上,应优先布局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业务重点区域与商标抢注高发地。注册途径可根据覆盖范围灵活选择:单一国家注册适合聚焦少数市场的企业,手续直接但需适配当地法律;马德里国际注册则适用于多区域布局,通过一次申请即可在多个成员国获得保护,程序相对简便。同时,需关注商标的本地化适配,避免因翻译误差、文化禁忌导致商标在海外市场失去识别度或产生负面联想。国际布局的核心是“入乡随俗”,在合规框架内实现品牌权益的有效延伸。
商标布局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与企业发展同步调整的动态系统。商标注册成功后,需通过持续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定期梳理商标状态,对不再使用的闲置商标及时注销;关注商标有效期,在届满前依法办理续展,确保权利延续;建立商标监测机制,对近似商标注册、侵权行为进行实时追踪。随着业务转型或市场收缩,企业需对商标布局进行优化,剥离非核心领域的冗余商标;若开展跨界合作或新业态探索,则需相应补充注册,确保新业务的商标权益。动态管理的本质是让商标布局始终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在保护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科学的商标布局要求企业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规划,从静态拥有转向动态管理。通过聚焦核心、前瞻规划、精准防御、国际适配与动态管理,实现商标权益的最大化保护,为品牌价值的积累与释放提供坚实保障。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将商标布局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方能让商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迸发持久光芒,为企业发展奠定权利基石,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动力。(郭宁作者单位:北京首捷六辰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