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放眼中国,没有哪个城市能像青岛那样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知名品牌。地处渤海之滨的青岛似乎注定与品牌结缘。而众多的青岛品牌在塑造的过程中创造了品牌青岛。
夜晚的青岛,海风阵阵。海尔、海信、澳珂玛、双星、青岛啤酒——这些品牌竞相绽放光彩,青岛市副市长崔锡柱告诉记者,青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知名品牌的聚集地和出海口。他说,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现在全国名牌,已经有6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以城市名为品牌命名,是我国早期很多企业的通用做法。在青岛名牌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个以青岛命名的品牌值得纪念:一个是青岛啤酒;另一个则是青岛电视,如今,青岛电视换上了另一个名字:海信。
20多年前,全国第一届电视机质量评比表彰会上,青岛电视机厂生产的第一代电视机不是作为获奖产品在展厅展出,而是作为质量低劣的典型被搁置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示众”。而这台篆刻着“耻辱与教训”的电视,至今依然摆放在海信的车间,警示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
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一个品牌的价值成功取决于这个品牌的所有人对它的培植,好品牌是什么,是做这个品牌的企业好,人们才说它好。所以每一个海信人都必须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品牌。通过每一个人来为这个品牌做加法。”
名牌意味着标准,名牌也意味着个性和责任。青岛品牌发展的道路坎坷而漫长。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然而不变的是对品牌的理解和对创新的渴求。众多的名牌已经叫响,青岛的品牌战略需要新的活力。年底年初,一场商标纠纷对青岛的企业界似乎是个提醒。世界家电巨头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在本国抢注了海信商标,最终事件以和解告终。但青岛的企业家却没有停止思考。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中国的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类问题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给更多的中国企业做一个警示,就是有人会这样做,你们要尽早做好准备。”
应该说青岛企业的发展、青岛品牌的发展已经让世界感到了惊奇和威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品牌面对风云变换的国际市场时是多么的脆弱。
青岛的名牌已经到了思考的时间,世界的舞台就在你的面前,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停滞还是发展已经不容选择。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在国际知识产权竞争的舞台上能够有我们Hisense品牌的一席之地,我们认为技术是最基本的。中国的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或者最大的忧患不是别的就是技术的差距。我们欣喜的看到现在中国的企业正在奋起直追,我们海信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盯住那些具有原创性技术课题,进行深入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DNA,核心竞争力对于制造业来说将很难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我们有这种忧患意识,我们才能急追直上。”
青岛的名牌产品在挫折中变大,青岛的名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变强,青岛的名牌产业在科学发展中升级。但是,光有名牌产品的青岛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城市的发展要依托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超越产业的发展,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当海尔把“真诚到永远”的品牌理念叫响全球的时候,服务行业品牌创新之路为青岛品牌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块新的试验田。青岛交通运输集团开始了他们“情满旅途”的探索。“情满旅途”是我国第一家以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注册的服务商标。“让外出的人们怀念城市的温馨,让初到青岛的人们感受城市的热情”,这个最早在青岛长途汽车站推出的品牌很快就赢来了旅客的如潮好评。青岛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这样说:“起初咱也没有搞服务品牌的意识,但是,长途汽车站个体的很多,对长途车站有了很大的冲击。青岛创名牌是有历史的,一开始都是受海尔的启发。第一个注册服务商标的就是交运集团,他就上北京国家工商总局去注册了,一注册,那个局里的领导说,你这个没有注的。这怎么能行呀,没开这个系列。最后他开了这个先河,交运集团注上了‘情满旅途’。”
从此,脱胎于产品品牌的服务品牌,彰显著青岛这座城市温情的一面,同时也使青岛开始走向品牌城市之路。
目前,青岛市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服务品牌10余个,其中,“情满旅途”是全国公路客运行业注册的第一个服务品牌、 “情传万家” 是全国电信行业注册的第一个服务品牌、“浇铸明天”是全国建筑行业注册的第一个服务品牌。
青岛培育品牌、发展品牌的特有思路造就和决定了青岛品牌,青岛市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局长姜海天说,“名牌产品大了就是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大了就是名牌产业,产业大了就是个集群,名牌机群多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就提升了,就叫品牌城市。青岛就是要打造品牌城市。”
青岛的服务品牌让人们感受到了青岛城市的品牌变革。缘于经济利益的原始驱动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提升了青岛的经济地位和感情色彩。产业青岛、服务青岛高高在上,在所有人高声叫好、争相模仿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为青岛品牌保驾护航?青岛市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局长姜海天说,品牌的范围又扩展了,现在扩展到叫政务品牌。什么叫政务品牌呢,就是想我们机关,机关实际上对社会也是一个服务社会,所以机关现在也兴起了要注册品牌。我们的统计局叫“市情信达”,经贸委叫“成就竞合”。现在多数的机关都有自己的品牌。有一个品牌就有一个品牌的含义,围绕这个品牌,它反映了你的工作态度,而且是一种承诺。
当一朵朵 “名牌之花”绽放在青岛的时候,城市的管理者也开始警醒了。一扇新的品牌大门被缓缓推开——政务也被创造性地打造成“名牌”。当“文档服务连心桥”抚慰着低保人群脆弱的心灵,当“真情相助”点燃下岗工人生命的火焰时,青岛的政府部门开始兑现自己从“管理者”到“服务生”的转型承诺。
政务品牌与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一道构成支撑“品牌青岛”的金三角。当青岛不再因为几个名牌而被记起,而是因为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牌而令人向往时,从青岛品牌到品牌青岛的路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