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999”电池27万元出卖商标宣造破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云南工业曾绽放出了令人爱不释手的“五朵金花”: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白玫牌洗衣机和茶花牌汽车。遗憾的是,如今在各地市场上却再也见不到这“五朵金花”的踪迹。这些曾经享誉全国、让云南人骄傲的品牌也已成为了过去……

    而如今,云南的又一工业品牌——“999”电池也已玉殒香消了。

    2009年,“999”电池几经多次生死挣扎,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11中旬,电池厂参股的职工拿到他们的股金与补偿金,从此与电池厂再无瓜葛。

    1958年,从15个人在出租民房里用手工制造出4只电池开始,51岁的“999”牌电池走过了鼎盛、改制、技术革新等坎坷之路,最终没能逃过破产命运。08年,“999”商标以27万元的价格贱卖给杭州一家电池生产企业。红河州一张引以自豪的“999”名片从此陨落……

    辉煌 36次试制造出4只电池

  产品紧俏实现零库存时代

    1958年4月20日,在厂长谭子胜带领下,位于蒙自县城阁学街的电池厂成立,当时的电池厂租住在一个面积200平方米的民房里,职工有15人。设备只有3只瓦缸、1支波梅表、1只量杯和1个电压表。谭厂长经过36次试制,终于制成4只电池。电池厂的老员工回忆称,当这4只电池成功制造出来,老厂长谭子胜与15名员工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从此,云南边陲的蒙自县终于有了自己电池产业。

    1964年,工厂引进广州永跃电池厂的技术和部分设备,以卧式打电机取代人工打电芯,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操作,R20型全封闭电池正式问世,这一年,经过注册的“999”牌商标正式启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999牌电池产业发展缓慢,直到1980年,“999”电池在政府的支持下,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达到年产量3304万只。受市场经济的变化,1989年,“999”电池走出了国门,厂区占地面积增加到4万多平方米,职工人数达到1055人,年生产电池10290.67万只,产品销往省内外百余县、市及越南。

    因过硬的质量得到国内客商与用户的好评,“999”电池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当时的蒙自县县长李增耀回忆说:“1991年和1992年,那时的‘999’电池门外,停满了各种货车,有的客商都直接在车间外等候,出来一件货就直接装上车,厂里都是零库存。”

    厂里的职工老赵说:“为了满足客商的需要,厂里的干部除了日常工作外,下班后直接到车间支援生产,所有的员工的干劲都非常高。那个时候的电池供不应求,有些经销商为了尽早拿到货品,走后门、找熟人。”

    夜深人静的时候,蒙自县城的人都休息了,而电池厂里的却是灯火通明,生产的、拉货的,一派繁荣的景象。也就在这几年,蒙自电池厂盖起了“三九电池大楼”,9层高的大楼成了蒙自标志性建筑。而在那时,想进电池厂也不是那么容易,除了学历还要有关系,不然别想进电池厂。 李增耀老县长说:“当时的电池厂是蒙自骨干企业,有上级领导来考察,电池厂是必去的地方。”

    正是看到电池厂的美好前景,在云南省领导的支持下,1992年,公司进行增产扩能的技术改革,并引进了台资。一个总投资3506万元,年生产2亿只电池的技改项目实施于1995年全面竣工投产。当时的省长和志强还为电池厂题字:“开发高新技术,大胆开拓国内外市场”。

    1992年、1993年、1994年,蒙自电池厂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云南省百强企业。1994年,经济效益居全国行业第二位,国家边陲明星企业还引来了越南、缅甸、日本、老挝等过友人的考察,产品也畅销国内16个省市、多个东南亚与非洲国家。1997年,“999”牌电池被评选为云南省首批省名牌产品,获得国家自营进出口权。2000年,出口销售达到3940元。

    破产商标被恶意抢注

  负债累累的公司出卖商标宣告倒闭

    2002年,公司经济效益滑到谷底,随后,出现生产线空置。员工连基本工资都难发,企业岌岌可危。也就是这一年,公司出现首次亏损600多万元,所有的职工实行轮岗休息。有的职工一年最多上班半年,每个月领取很少的出勤工资。

    2003年,为了挽救电池,公司实行转型,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并买了一块地,地产公司倒是成立了,但苦于没钱开发,只好把地交给其他开发公司。虽然从中赚了300多万元钱,但这点钱也难弥补企业的巨额亏损。

    2004年前,老挝市场一直是公司出口最大的国家,最多的时候达到7000多万只,占出口的半壁江山。2004年8月,“999”电池商标在老挝境内被恶意抢注,并申请老挝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备案,商标被抢注后,老挝政府下文,禁止“999”电池在老挝销售,因为商标没有保护好,“999”公司失去老挝这个有这20年的市场,这给本来在发展中遇到困难的“999”电池致命的一击。

    2005年,“999”电池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然而,就在这年4月,“999”电池彻底停产,职工每月领取156元的生活费,职工的社保都无法缴纳,除了少数的职工留守外,近700名职工各奔前程。

    为了换取职工的生活费,“999”公司将商标租借给四川省的一家电池生产企业,而这家企业却在此之前因仿冒过“999”电池商标,被四川省工商局处罚过。08年12月,“999”牌商标以27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杭州电池生产企业。从此,“999”电池终于走到了尽头,进入破产清算阶段。

    从蒙自县法院了解到,“999”公司破产案件将在不久后处理完毕,公司的所有资产除了拍卖还债外,都将用于部分职工的安置。

    原因

    管理不善人才不够

    没把握好市场导致企业败北

    “999”的没落有着许多原因。一名营销部的职工说,公司在营销上有很多失误:1号、2号电池应该对农村市场,5号、7号电池应该对城镇,公司却没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政策。另外,针对各个地区的优惠政策不一样,造成批发价格与经销商利润不一样,导致了串货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混乱。

    “999”走向没落的时候,当地政府曾经准备将“999”电池与其他的企业重组,组成上市企业,不过,上市最终没有成功。曾经有领导认为,整个企业本科以上的人才不到10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不超过100人,这对一个高新技术公司来说是致命的。

    对于“999”电池的倒闭,老县长李增认为这是体制的弊端所造成,国有企业改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改制不彻底,在技术改革过程中,延误了时间,没有把握好市场,最终导致企业的败北。而“999”电池现在的掌门人李志忠董事长用这样一句话总结:“社会进步了,‘999’就破产了”。李志忠说,“999”破产的原因很多,现在想来,是因为自己管理不善,导致“999”公司破产。(记者  王宗林)

Tags: 破产  商标  出卖  电池  万元  云南  宣造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