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下乡 农民增收1亿多

 
  “这小商标还真管用,今年俺家的蜜桃贴了商标后变成了高档桃,每公斤多卖1元多,我家因此多收入3万多元!”“我家也多卖了近2万元!”“明年还得用商标,还要多种些桃!”……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旧寨乡向阳峪村村民们正在喜笑颜开地谈论着今年使用商标后蜜桃增加的收入。 
    
  据了解,蒙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帮助该村蜜桃注册“寨前坡”商标后,蜜桃价格每公斤增值1元,仅此一项为村民增收近50万元。目前,该局正在积极申报“蒙阴蜜桃”为地理标志商标,一旦申报成功,可使全县50万亩蜜桃增收上亿元。据统计,该局自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以来,已先后帮助农民注册农产品商标120多件,8成以上农产品有了“身份证”,年可增收1亿多元。 

  深入宣传,让农民和加工企业重视商标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县。过去,广大农民和一些经营农副产品的企业对商标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没有到位,商标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也远远没有发挥。企业的商标意识还较淡薄,“只有产品,没有商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蒙阴县工商局近几年大力开展“送商标下乡”活动,深入企业、农户,上门宣传,推广普及商标法律知识,增强涉农企业、农民申请注册商标的自觉性、主动性。尤其是通过宣传一些商标遭抢注、多年培育的品牌被迫弃用以及农产品注册商标后价格大幅提升的案例,使得农民和一些涉农企业纷纷开始关注自己的牌子,关注商标,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商标意识。据了解,1999年全县仅有商标97件,农副产品商标不到10件,占商标总数的10%;到2008年底,全县注册商标310多件,农副产品商标达到130多件,占商标总数的42%。农产品商标在9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2倍。 

  加强指导,让特色农产品商标遍地开花 
    
  蒙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全县先后有4万人参军参战,1300多人英勇献身,13万人奋勇支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名扬全国,孟良崮战役举世闻名。蒙阴县工商局将沂蒙精神体现在商标注册中,通过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注册地方特色商标,既能弘扬沂蒙精神,也能迅速提高知名度。该局帮助两家企业注册了“沂蒙六姐妹”、“孟良崮”商标,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商标知名度也迅速扩大,先后被山东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 
    
  蒙阴镇新庄镇的傅泽明,继承祖上的炒鸡手艺,自己在经营中又加以改进,使他炒的鸡风味独特,很受欢迎。由于炒鸡店工作人员全部是男爷们儿,取材又全是大公鸡,人们便将此菜戏称“光棍鸡”。随着生意的逐渐红火,“光棍鸡”越叫越响,很多炒鸡店都打出了“光棍鸡”的招牌。蒙阴县工商局为保护这一品牌,积极帮助傅泽明注册“光棍鸡”商标,谁知该商标已被一家炒鸡店抢注。该局便指导其据理力争,按程序进行反映和申辩。终于,国家工商总局在调查核实后,撤销了先前那家的注册,批准傅泽明使用“光棍鸡”商标,从而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商标得以保护。目前,“光棍鸡”分店已有40多个,遍及全省各地。 
    
  通过该局的不懈努力,全县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仅面、油、菜、果、禽等拥有了品牌,而且加工生产的咸菜、野菜、风味小吃等也分别贴上了商标进行销售。“光棍鸡”、“沂蒙”长毛兔、“边家”干煸肉丝、“蒙阴”蜜桃、“寨前坡”蜜桃、“小山口”干鲜果品等商标不断涌现。有了注册商标的农产品等于挂上了金字招牌,在市场上大受青睐,身价倍增。 

  精心培育,让品牌带动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干煸肉丝”本来是蒙阴县旧寨乡的边振水开饭店时的一道菜,由于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在饭店吃完饭后还要再炒一盘带回家吃。后来,边振水看到“干煸肉丝”的市场前景很好,干脆办起了专门加工“干煸肉丝”的加工厂。2001年,蒙阴县工商局实施“红盾帮扶”工程后,将边振水的“干煸肉丝”加工厂列为帮扶对象,帮助其注册了“边家”商标,并为其策划广告,扩大影响。在看到其市场销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也逐渐扩大后,该局又于2004年帮助其争创了山东省著名商标,使市场一下子扩大到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广东等地,并于2005年底成功出口,产品供不应求,产值翻了一番。 
    
  在“边家”干煸辣肉丝的影响带动下,全县发展起了“蒙山红”、“金蒙”、“公姐”等18个品牌的辣椒加工厂,全县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2600亩,生姜2000亩,带动花生加工企业20家,增加生猪养殖大户100家、养鸡专业户160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近300元。

Tags: 商标  1亿多  农民增收  下乡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