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为什么要“妥协”?

宜家中国正使尽浑身解数,以期成为国内家居零售市场当之无愧的龙头。
                      
    在2009财年的尾声,宜家中国调低了500多种产品的零售价格,部分热卖产品降幅更是达到20%到30%。此外,300多种“主要产品”将平均降价30%。宜家称,这300多种产品的销售额占该集团中国整体销售额的比重超过四成。
                    
  作为宜家中国五年以来幅度最大一次调价,显然,其背后的意图不仅仅是一次普通商业营销那么简单。
                  
  困局
                      
  “不好亲近”、“难沟通”,几乎是记者圈对于这家瑞典跨国企业的一致印象。有人将其归之于“这家企业似乎只专注于埋头赚钱。”
                      
  这11年来,低调的宜家在中国市场到底都做了哪些努力?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8财政年度(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宜家中国的营业额约为27.9亿元人民币,不足集团全球21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60亿元)销售额的2%;另一方面,目前宜家集团有21%的商品来自中国,拥有350个中国供应商,中国已成为宜家最大的供应商。
                      
  换言之,这家家居零售跨国巨头更多的是将中国视为生产基地、而非销售中心;进入中国的11年来,其门店数量也一直呈“蜗牛”式发展,宜家商场并未遍布中国各地。
                      
  “和它在欧美市场的业绩相比,宜家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家居零售企业高层评述道。
                    
  表面门庭若市的繁华背后,掩盖的是不容乐观的业绩。宜家逐渐置身于这样一个颇为困窘的局面:顾客们留恋于宜家,并且以偶尔斩获某小件设计新奇的商品为豪,但是,却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购买。他们貌似更享受宜家营造的格调和氛围,而非产品需求的实现。                    
                  
  对于靠薄利多销取胜的宜家来说可真不是个好消息。要知道,宜家商业模式的特点便在于“买进卖出”式的薄利多销,这让宜家在中国的发展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店铺的稀少,是宜家在中国销售额不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的9年间,宜家只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开了4家店。                    
                  
  “起初是因为政策管制,宜家作为外资企业想要在流通行业大规模扩张有客观困难;但到了后来,则是宜家销售业绩和定位阻碍了它门店的扩张”,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朱长岭评价到。
                    
    缓熳的开店速度和并不低廉的价格,让宜家在国外平民家居的形象在中国被彻底颠覆,它在这里被小资清调的“宜家粉丝”们所推崇。“是格调生产基地而不是产品”,一位“粉丝”戏称。

  突围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2009年初,朱长岭以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赴瑞典考察,在那里,他和宜家全球副总裁有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在当时沟通中,宜家反复使用了‘坚定不移’这个词来形容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并明确称未来要加大中国市场的销售投入”,朱长岭透露,这将是未来几年宜家中国发展的重点所在。
                      
    国内家具零售企业居然之家的一位中层分析,这是因为欧美等家居市场日趋饱和,而像日本这样的市场又不大适合宜家的低价策略,“随着中国家居消费市场几何倍数的增长,宜家改变自身处境的迫切心态与日俱增。” 
                                          
    宜家要做的第一步便是降价。“因为它们自己控制了设计、销售两个终端,仅仅是把利润最薄弱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这意味着宜家的利润空间是非常大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广东某厂家供给宜家的一款铁质推柜价格是19美元(约140元人民币),而宜家在上海门店销售则为300多元人民币。 
                   
  调光大师照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万华认为,长期积累的丰厚利润空间正是支撑宜家在一段时间内降价空间的主要原因。
                    
    然而,面对宜家在价格上的种种妥协和让步,中国消费者并不买账。在国内这个制造成本低廉的市场下,效仿宜家的产品比比皆是,它们有着同样光鲜的外形和更加低廉的价格。在这种易耗品消费上,俨然低价更能赢得顾客的青睐。 
                                           
    显然,仅仅价格上血拼,并不是宜家的长项,尤其当它的对手可能是本土的这些草根游击队时候。想要占据中国市场,宜家必须还得想更多的办法。
                      
  眼下,宜家正在调整其产品结构,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在欧美,宜家产品主要是为18岁以上的年轻人设计,按照当地的文化传统,这个年纪的孩子需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时候,简单、易用、方便挪动的日用品和简单家具是最佳选择,宜家在欧美市场更多是满足了这部分中低端人群的需要。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消费群体是完全缺失的。“去宜家的中国消费者往往以小资身份自居,更希望宜家的产品时髦而有吸引力,在保证有竞争力价格的同时,品牌的因素更加浓郁,”朱长岭透露,调整产品结构这一思路已经在宜家内部引起足够的重视。
                    
    市场策略的改变,也让宜家开始像其他家居公司那样,到处圈地。从1998年到2007年的9年间,宜家只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开了4家店。在2008年间,宜家迅速开出了大连、南京和深圳3家新店。宜家亚太区总裁杜福延在此前的一次公开场合表示,今后宜家每年要在中国新开两三家新店。
                    
    2009年,宜家中国的兄弟公司——专门经营购物中心的英特宜家集团已正式进入中国,开始试水购物中心业态。换句话说,将来你不仅可以在宜家家居展厅流连忘返,你还可以在宜家商场溜冰、看电影、买衣服。将家居零售和购物中心结合起来可以视为宜家突围的另一个有力手段,只是效果还尚待验证。

Tags: 妥协  为什么  宜家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