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胜算几许

今日正逢“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华独特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图腾。

  记者昨日(27日)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我省“非遗”保护迈开了进军国际的第一步:中国已将“端午节”纳为我国第四批申报世界非遗的35个项目之一,该项目已由我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并已进入初评阶段。

  早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走过2500年历史的端午节,如今在申报世遗的征途上走到了哪一步?面对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端午申遗”能否一路顺风?

  两上北京两改其稿 “端午申遗”之路多波折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改变了‘非遗’申报规则,每年举行一次申报,数量也将不再受限制。这对于湖北省‘端午申遗’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告诉记者,此前“申遗”每两年举行一次,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项。这对于拥有众多“非遗”项目的中国来说太过苛刻了。

  然而,湖北的“端午申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8年8月,文化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端午节入选35个项目,并由湖北省牵头申报。按照统一安排,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立即组织人员撰写文本及编辑视频资料,并在9月30日前上报给联合国。

  然而,初次申报的文本却并没有通过联合国的初审,并于12月被退回,理由是缺少参与项目申报的各成员省份的同意申报授权书。

  于是我省迅速与湖南、江苏两省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授权书立即寄达。江清和说,与此同时,申报书在工作人员的精心打磨下被进一步完善细化,目标就是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再现”端午节。

  修改完善后的申报书连同视频资料、电子文档被及时送往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并通过初审。

  这仅仅是“端午申遗”迈出的第一步。曾多次参与国际非遗申报工作的郑长铃介绍,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各种制度和严格的评审程序。初审只是第一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年中举行会议审议各国的提名名单,最终的结果将在第四季度举行的大会上决定并公布。

  湖北为何成为“领头羊”

  本次向联合国申报的遗产名称为“端午节”,材料由湖北牵头“打包”,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授权我省进行申报。

  而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端午节是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及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联合组成。

  在中国盛行的端午节,其辐射面已涵盖海内外华人圈,为何要以湖北为龙头进行申报?

  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认为,端午节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了丰富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各类活动因地域而略有不同,尤以我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如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端午传统习俗在我省的系统沿袭,是湖北牵头申报的优势所在。”江清和说,此外从地点来看,在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我省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那曾与湖北同列的湖南、江苏两省如何看待湖北此次申遗?

  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王艳说:从3个地方端午习俗都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结果来看,几省之间不存在外界所揣测的竞争。面对端午节申报世遗,更没有必要给端午节前加上地域“姓氏”。

  湖南汩罗市文化局副局长徐蔚明则强调:“众多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强烈呼吁保护端午节,这也代表了中国人的心声,从这一角度来说,由哪个省来申报只是途径,结果才是最为重要的。”

  “端午申遗”能否过关难预测

  我国是连续三批成功申报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这的确为“端午节”成功申遗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进入国际名录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申报程序和严格的审批过程,在申报国家与申报项目众多、竞争激烈、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谁都不能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谈到“端午节”申遗的胜算几许,众专家这样评说。

  与韩国“端午祭”并不重复

  “不能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已经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端午习俗就没有希望了。”联想到几年前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徐永胜说,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与商标注册不是一回事,不存在“抢注”这一说。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遗与现在我国申请的“端午节”并不冲突。

  “端午祭与端午节不是一回事。”我省民俗专家、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韩致中解释道,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就是该国的“江陵祭”,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的端午节有一定的联系但形式不相同,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更是两码事。

  “申遗的目的不是排他,而是希望通过这一名录的颁布推广和弘扬这些项目。”郑长铃说,此次申报是经过了评委会“通盘考虑”的。

  “名人效应”将为申报加分

  此次中国总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35项申请,基本囊括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民间戏剧、民俗等各个大类,包括中国书法、妈祖信俗、传统乌龙茶制作技艺、茅台酒传统酿造技艺、多民族民歌“花儿”等,“端午节”要想成功入选,还必须与本国其他申报项目进行“PK”。“挤进去一个,有可能被踢出来五六个,这是必然。”著名地域文化专家傅广典说,但与其他候选项目相比,“端午节”在其特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历史传承,广泛的受众群,都能为其加分不少。

  根据《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文化标准》,国际评审委员会在评估有关遗产的价值时,评审委员将考虑六大标准,如是否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是否具有确认各民族和有关文化社区的作用……傅广典认为,“端午节”基本上满足了这些条件。

  而我省民俗专家李继尧则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提到端午节就不得不提屈原,屈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还把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国际评委面前,具有“名人效应”的端午节肯定会让他们眼前一亮。

Tags: 申遗  端午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