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厦门持有或正在申请“灌口”商标的商家普遍忧心忡忡,因为灌口镇官方正在大规模清理与灌口相关的商标。
不仅陈著录期待的厦门第一个盐鸭商标——— “灌口三德利”可能因此 “难产”,就连已经使用6年之久的“灌口周宝珍”商标也突遭国家商标局调查。
名气越来越大的“灌口”商标,缘何突然遭遇如此变数?记者日前展开调查。临门被踢一脚 厦门首个盐鸭商标“难产”。灌口镇做 “盐鸡盐鸭”生意的小老板陈著录最近有点担忧,他于2006年4月申请注册的 “灌口三德利”在公示期内突生变数。
商标公示期即将结束前的4月9日,灌口镇领导突然找陈著录谈话,要求他放弃对“灌口三德利”中通用名称部分“灌口”的专用权。
这让等着商标批下来后大展拳脚的陈著录有些茫然。按照陈此前的规划,三德利在拿到商标之后就要开始做连锁店。
“我每天能卖300多只盐鸡盐鸭,有一半外销到泉州、漳州和台湾。”陈著录说,“一些台胞回家时,就来我这边买几只打包回家,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好吃的盐鸭,至今还没有品牌?”
后来,陈著录成功注册了盐鸭的图形商标,却一直未申请文字商标。而此时,已成功获得“灌口周宝珍”商标的周宝珍,连锁店已四处开花。2006年4月17日,陈就委托厦门一商标事务所,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灌口三德利”文字商标。
后来陈著录还发现,几乎同时申请注册的“灌口鲁仔”商标,尽管几经波折,但最后都如愿获得商标。另外一个“挂钩”灌口的商标———“周记灌口”,也已于今年4月初“安全”度过公示期。
不过,记者从灌口镇相关领导处获悉,在2009年4月9日召开的镇领导紧急办公会议上,已形成“由镇政府或镇政府委托某一机构注册‘灌口’商标,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卤味,然后交付辖区内经营者使用并由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的决策。而且,随后就对“灌口三德利”提出异议,今后还将对其它商标提出异议。
这意味着,陈著录期待多年的厦门首个灌口盐鸭商标又多了几分变数。
清理“灌口”商标 老牌卤味大王未能幸免
厦门“卤味大王”周宝珍使用了近6年的商标———“灌口周宝珍”,近日也突遭国家商标局调查。起因即2008年9月,灌口镇政府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对“灌口周宝珍”注册商标的异议。
追溯到更早之前,则是灌口镇政府2006年初向国家商标局提出的一份 《将“灌口”系列商标并案统一处理的申请书》。
接受记者采访的灌口镇副镇长杨向阳称,早在2006年初,灌口镇政府和集美区个体劳动者协会曾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一份申请书,要求“灌口鲁仔”商标注册申请人或“灌口周宝珍”商标注册人对商标中通用名称部分“灌口”的专用权应声明放弃。同时,申请书申请将“灌口”系列商标并案统一处理。
这被当地商家视为灌口镇政府清理“灌口”商标的第一步。上述这份申请书中,镇政府和集美区个协对周宝珍于2002年1月21日申请注册的“灌口”商标提出了异议。
从灌口嫁到岛内的周宝珍,在1989年和丈夫肖春贵一起在市区开了第一家“灌口卤味”后,生意越做越火;7年前,她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 “灌口”、“灌口周宝珍”、”周宝珍”等文字注册商标,并成功注册了 “灌口周宝珍”这个商标。
商家猜疑:税收决定商标能否姓“灌口”?
为什么灌口官方突然大举清理“灌口”商标?
“为统一‘灌口’文字的商标使用,维护‘灌口’的商业信誉,防止出现一个又一个的个人或个体户在不同的类别申请注册 ‘灌口’商标等诸多因素,灌口镇政府决定将‘灌口’这一地理标志在灌口卤鸭、灌口盐鸡鸭等商品和 ‘餐厅’、‘食物的卤制’等服务上申请注册为集体商标。”杨向阳提供的《将“灌口”系列商标并案统一处理的申请书》这样描述。
正是循着这一思路,2008年9月,镇政府对已经注册成功的 “灌口周宝珍”再提争议。
在采访中,当地一老板向记者透露分析,周宝珍虽是灌口人,但却不在灌口镇经营和纳税,可能是其商标被提出争议的主要因素。
“与周宝珍‘挂靠’灌口商标却没在灌口镇纳税相比,我们每年向当地政府上缴了不少税收,拥有‘灌口’及相关商标的使用权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在走访中,一家已拥有带有“灌口”字样商标的老板一番不经意的话语,倒让人产生不少遐想。他同时向记者分析,镇政府统一 ‘灌口’文字的商标使用,一方面可以保护商标的知名度、美誉度,尤其是在卤味方面;另一方面,若只供辖区内经营者使用,则可为当地政府的税收多做些贡献。
经记者查证,“灌口周宝珍”的商标申请人地址虽为集美区灌口镇灌口村二组,但其注册地确实在思明区,缴税也在思明区。
官方表态:镇政府有意收回“灌口”商标
灌口镇一位领导对上述商家的猜疑给予了否认。他说,“灌口”商标应该属于灌口镇人民的,交由该镇辖区内的经营者使用,也是合情合理的。而所谓的镇政府排斥不在灌口经营和纳税的商家之说,根本站不住脚。
“为注册 ‘灌口’商标,镇政府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相关的清理工作。”上述灌口镇领导明确表示,镇里统一注册并管理“灌口”商标,目的也是让灌口商家更好地使用该商标,更好地做灌口品牌的推广活动。
上述领导同时表态,希望社会各界为灌口镇的“灌口”商标的注册、管理等建言献策,探索出一条符合灌口镇的地域商标之路。
对于“灌口”商标事件,商标领域专家、厦门市财富商标事务所郑朝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类似“灌口”字样商标的注册上,首先要凸显公众利益,“‘灌口周宝珍’,凸显的是‘周宝珍’而淡化灌口,而周本人也确实和灌口有一定渊源,并且已成功注册并成为知名商标,相关方面对其提出争议,并不妥当,可能也难以成功。”
郑所长建议,在放行类似“灌口周宝珍”、“灌口三德利”字样商标的同时,由政府出面把“灌口”的集体商标注册下来,就比如,政府圈下一块地,并建成公园,只要遵守相关规则、不破坏,大家都就可以进,这样或许能最大程度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若停留在税务层面的考量,则不合法也不合理。”郑朝才认为,“同安封肉”商标事件最后皆大欢喜的解决模式,值得灌口各方借鉴。
灌口商标争议如何解决,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