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在某市市政府公布的2008年第二批市级五类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毫无地域争议,发生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发鸠山的精卫填海神话居然赫然在列,并被国内主流媒体网站转载,此事在文化界一片哗然。
众所周知,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他们的文化生命密码,是一个地区、民族甚至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历史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在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创造的文化遗存,是根植于人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交活动文化认同和历史标识,它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非物质文化的纯粹性可以为世人共享,但绝不容许被他人占有,更不容许被抢注。
文化被不断重视是一个国度文明进步的体现,而犹如商标抢注一样,发生在城与城、省与省、国与国甚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抢注现象却不能不令人喟叹。它暴露了一些地区和个别人对文化认识的无知和对历史的公然歪曲。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商业气氛的加重,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商业开发的附属品,并沦落为人类文明进化的牺牲品。
在这场文化抢注中,精卫填海无疑是最为抢眼的抢注现象之一。这固然与地方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有关,但却折射出一些地方对文化的掠夺和对文化的亵渎。如果这种抢注成功将会成为国人的一大笑柄,成为历史的奇耻大辱。
2月9日-13日,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再一次催发和推动了全国各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它让人们警醒,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也希望在呵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不要再发生像精卫填海这样的被抢注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