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推进招商引资 知名商标考量软环境(图文)

 



    软环境建设的深入进行,势必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要求。用软环境制度改革倒逼行政体制改革,可能成为下一步人们可待的选项。 

    2月13日昆明市召开第一届知名商标授牌大会。拓东酱油、承龙水业、前进牛奶、云内柴油机等本土产品所属的100个商标成为昆明首批知名商标,商标有效期3年。 

    不过,当受奖企业感叹参加这次活动没有交钱,证明昆明软环境的确明显改善之际,他们却发现,有关文件规定的对知名商标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的政策却被忽视了。有企业人员打电话到有关部门,却被告知他们也不清楚有没有奖励知名商标企业的政策规定。 

    2008年,昆明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软环境建设,密集出台了一批针对性强、拉动作用应该明显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不过,或许是一些部门实在太忙了,它们的工作人员不仅会对本土企业而且也会对外来投资者说不清楚部分政策是否有,或者是明明有,却说没有。 

    看起来这只是改善软环境的细节,但是,“细节决定成败”。政策执行被打折扣,多个部门对待企业的传统思维,以及众多深层次的软环境问题,显示昆明软环境建设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软环境建设对行政体制的冲击,已经初步具备倒逼体制改革的条件。 

  “好政策打了折扣” 

    2月18日下午,记者就知名商标有关奖励政策致电有关部门,该处有关人员态度显得相当客气,不过告诉记者,是否有奖励知名商标企业2万元的政策,她不清楚。她说稍后该处处长会向记者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截止记者发稿时,该处负责人仍然没有给予回答。 

    昆明市首届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始于2008年7月14日,当天,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全市企业创名牌名品动员大会上,提出了“打造一批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创立一批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国家级名牌名品,积极争创世界级名牌名品”的要求。 

    昆明首批知名商标授牌仪式,被认为是落实仇和要求的具体成效。 

    但是,美中不足。 

    根据2008年9月7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昆明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经昆明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工作委员会认定的“昆明市知名商标”企业,由同级财政给予每件奖励2万元。 

    2月13日授牌大会散发的资料袋中,就有这样的文件。但是,直到现在,这个奖励能否下发到位,仍不清楚。 

    实际上,不只是商标奖励问题。 

    “我们不是说非要这点奖励不可,但是,这一政策是昆明软环境改善的标志。我们只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全面执行优惠鼓励政策。”某获奖的第三产业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但是,面对同样的奖励不落实,其他一些企业老总却仍表示:“不给就不给吧。这次评定知名商标没有像其他一些牌子的授予那样收钱,已经是很大进步了。我们也不想去追问政府部门什么时候发奖励,或者说,政府部门我们还是有点害怕的。” 

    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上述《办法》是经市政府同意的。人们相信,如果政府制定的文件规定,政府部门却不执行,那么,不仅政府的政策威信将受到影响,而且政府的公信力或遭质疑。 

  商标有多“伤” 

    但是,这次昆明市授牌首批知名商标,可能正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人们对好好思考近些年来昆滇政府在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大计的商标问题上的作为。 

    几年前,知名的卫浴设备制造商——浴霸派了人员到昆明来打假。他们找到了有关部门。结果,有关部门的确派了一些人到螺狮湾。打假依然是走马观花。 

    昆明以螺狮湾为重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商标侵权的重灾区,ADIDAS、NIKE等假货几乎随时可见。应该说,这些年来,省市工商部门没少花力气在这里打假。但是,中国总体上还不是一个诚信社会,假冒伪劣现象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遏制。 

    从2004年起,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行动中,昆明展开了多场集中整治行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整治往往难以起到长效的作用。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每次整治行动期间,工商部门执法人员经常没日没夜的工作,相当疲倦。 

    云南商标保护,说任重道远,可能过于官样。但是,商标对于云南来说,却一直是个痛。这个痛也只会痛在那些真正关注商标与经济的关系的人士身上。如果从客观角度看,昆滇对商标的专项保护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记者注意到,工商部门、尤其是商标管理部门对云南商标的尴尬处境最为清楚,但是,仅靠他们寥寥不多的几个人,要对付众多的商标侵权现象,可谓杯水车薪。除了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外,云南几乎没有更高级别的领导或部门对商标侵权现象作过专项行动决定。 

    最为突出的可能要算普洱茶这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尽管这一商标已经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运用,但是,包括大益这种普洱茶业中的重要品牌仍没有怎么采用普洱茶商标。根据有关商标法规,如果不采用普洱茶商标,却以普洱茶名义进行销售,就构成了对普洱茶商标持有人——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的侵权。但事实是,即使不用这个商标,照样可以卖普洱茶。 

    许多茶商表示,使用普洱茶商标需要交钱。其实,这是商标法规规定的保护措施。 

    如今,普洱茶商标遭遇空前的尴尬。这暴露出普洱茶行业乱象。“在普洱茶商标保护方面,政府的重视显然是不够的。最初申请普洱茶商标的时候,高层就没怎么考虑到商标拿到手后的保护问题,这关系到一个产业的发展问题。”省工商局商标处有关人士坦言。 

    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33件,而云南只有7件(红塔山、云烟、云南白药、斗南花卉、红河卷烟、蝶泉牛奶、滇虹康王),仅高于宁夏、甘肃、新疆、西藏,排名倒数第五。 昆明在驰名商标方面落后就更厉害一些。 

    据称,昆明市将在保持现有各级名牌名品存量的基础上,每年新增4至5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以上的云南省著名商标;4至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的云南省名牌产品。到“十一五”末,实现中国驰名商标15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250个以上;实现中国名牌产品20个以上,云南省名牌产品150个以上。 

    如果从昆明商标保护的现状看,上述目标如果实现,显然将不亚于一次大跃进。

    商标不讲行政级别 

    从云南的情况看,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和“昆明市知名商标”三个类别。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正在建立健全的“三级名牌”体系中,今后将每年从市级的“知名商标”中,挑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上报参评省级“著名商标”,再从“著名商标”中遴选出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参评“中国驰名商标”。 

    商标是保护商品知识产权的标识。从商业化方面看,商标本身是没有行政级别的。在市场经济中,大量民营企业也是没有行政级别的。他们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往往是组织部门任命的或通过公开招考后任命的。但是,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赋予商标行政级别,这种心态看来值得商榷。 

    从“昆明市知名商标”这个名称的设计,或许就可以看出,人们突出了“市一级”这个概念。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将商业政府化的思维,正好表明,昆明在扶持品牌企业发展方面存在重大的观念问题需要解决。 

    按理说,商标或与之关系密切的品牌,应该得到市场认可,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商标并不是品牌的必然前提,比如,普洱茶、过桥米线,过去很长时期都没有商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品牌;云南白药在200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但是,在此之前,它已经蜚声海内外;云锡也是如此,过去一百年来,它的品牌就逐渐形成,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有了商标。 

    只是当今时代,知识产权往往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关系到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商标和品牌保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多次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跟中国闹别扭,甚至动辄拿出经济制裁手段来压中国就范。 

    “一个品牌究竟有多厉害,应该由消费者说了算。”一位企业老总对记者说。“一个品牌或商标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和顾客接受度、忠诚度,才是检验品牌实力的最重要因素。这些要素都不是政府所能认定的。” 

    现在,政府似乎热衷于对企业商标采取大动作。人们感动于政府在认定知名商标时没有收费,但是,如果这背后的确存在商业政府化的思维,则难以证明这是软环境改善的必然标志。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一些民营企业老板也热衷于得到政府的认可。他们似乎巴不得自己被列为政府下面的一个部门。 

    到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以及市一级商标,充满了政府行政色彩。 

    但是,政府认可的东西,却未必是真的可信赖的东西。不久前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正在发酵的蒙牛特伦苏事件令人深思。三鹿和蒙牛,可谓中国乳业的强势代表,其中,蒙牛更一度宣称是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这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均因为品质问题而遭遇滑铁卢。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企业家血管里应当流淌着道德的鲜血。 

    政府无法为企业的道德提供永远可靠的保障。国家质检总局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终止了它长期坚持的认定“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活动。这可能已经充分暴露了政府角色的尴尬。 

    当然,没有人能说最初政府在认定驰名商标和免检产品、中国名牌问题上单纯的初衷:支持民族品牌发展。 

    此外,从全国看,政府在商标和品牌等荣誉称号的认定方面,也开始因为腐败嫌疑而愈发引起争议。而昆明在认定首批知名商标方面居然没有向企业收取一分钱,显然值得人们肯定。 

  扶持品牌 政府要变革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工商部门都处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保护的关键位置。记者注意到,昆明已经就扶持品牌制定了办法。不过,一些社会人士则关注到工商部门的其他方面。 

    既然品牌的要素几乎都在市场,而不是在政府,那么政府提供依法、公正、透明的执法环境,被认为是扶持品牌发展的最重要事项。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工商总局此前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昆明迅速行动落实这一政策。但,这一次,昆明并没有超前。如果考虑到位,那么,就可以超前实施这一政策。 

    就在个体户管理费被取消那段时间,有业界人士呼吁云南工商部门一并取消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必须加入由工商部门主管的个私协会的规定。 

    有些人以为,只要有了办公地点就可以直接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但是,在许多工商部门,如果注册申请者不加入个私协会,就拿不到工商营业执照。按理,个私协会从概念上看应该是非政府组织,受民政部门管辖就可以了,但是,在云南,不少个私协会实际上就是工商部门的直辖单位,协会人员身着工商制服。这本来就违反了国务院2004年2发出的《关于整顿统一着装的通知》的规定。加入个私协会,意味着要缴纳会费。如果工商部门的软环境建设再进一步,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工商登记代理机构。 

    行政者从自己做起,执法部门对企业执法的公平性和正当性,应该被纳入品牌保护的范围。

Tags: 招商引资  软环境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