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能找到可口可乐做“婆家”是三生有幸

    【本文摘要】  过去我们看到太多的民族品牌被西方商业巨鳄吞并后,几年时间就灰飞湮灭了,心中那个痛啊,真叫是无法忍受。但在经历一拨拨并购事件后,心理反而平静了。

  一位曾经服务过汇源公司的商界人士对朱新礼有过评价:别看人家老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识人和通晓事理的水平绝对能达到博士级别。他举有一例,想当年,汇源在北京赁得几间破屋,一班人马就干上了。公司内部谁都知道此时老朱的家底子岂止是不厚实,简直是在摇摇欲坠,唯有他的座驾大奔车还比较扎眼。大伙儿出去办事,哪怕就给商场送箱货,老朱都吩咐一定要开上它。有些人不理解,私下里嘀咕老朱太不知贵贱了,但出门有大奔坐,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老朱厉害就厉害在这里,他懂得客户、供应商在想什么,办件鸡毛蒜皮大的小事也驾着大奔,这公司该有多牛呀!打不起广告,装装门面也是有用的嘛。换着今天,他再也不会干这周星驰式的“烧包”事了。

  就是这么一个精明能捉鬼卖的人,出售汇源果汁的部分产业链给可口可乐公司,他能吃亏上当吗?再说这桩商业并购案能否最终达成,还得听候商务部的意旨。但不管结局如何,老朱又给汇源做了一次收效特好的广告,同时也测试出汇源在国人心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一石几鸟的便宜买卖他怎么就不能做呢!

  过去我们看到太多的民族品牌被西方商业巨鳄吞并后,几年时间就灰飞湮灭了,心中那个痛啊,真叫是无法忍受。但在经历一拨拨并购事件后,心理反而平静了。换个思路想想,处在开放世界,工商业和科学差不多,其本身是无国界的,大家拼的就是实力和能力。你技不如人,经营出现瓶颈,被人家逼得走投无路,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寻个“婆家”,把自己“嫁”出去算了,这反倒符合商业规律和资源配置原则。日薄西山地硬撑着,反而像根放在太阳下融化得很快的冰棍,说不定公司哪天就“不治而亡”了。能被跨国巨头们看中,也是实力的体现。被他们“买杀”掉,证明你本身的生命力不够强,人家不过是为了借壳入市而已,没谁在乎你这品牌的价值。我就不相信今天有谁能把我们的“青啤”、“茅台酒”也给并购掉。即使真有那一天,也一定是这两家公司出于自身的战略规划考虑,但这两个牌子不会消失掉。就像联想买了IBM的PC,现在不还是在延用IBM的牌子吗!

  过去,乳业豪门法国达能参股光明乳业,北京三元公司收购美国菲利普·莫里斯旗下的“卡夫”品牌,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外商对中国民族乳业这些年迅速发展的一种承认”。眼下,汇源出售股份给可口可乐怎么又出现“民族品牌不保”的小家子气呼声呢?

  当今世界上那些基业常青的跨国巨头,也都经历过数轮的拆分并购,吸纳有用的,摈弃无益的,才有了今天这副不可一世的“巨无霸”面孔。我看人家倒没有为此过多地担忧什么,而更多是在找规律,攒经验,好应付新一轮经济浪潮地冲击,弹得起更大的经营风险。

  要说民族品牌,英国的“劳斯莱斯”品牌也够响的吧,汇源与之相比,简直是马尾提豆腐———提不得,就是这个汽车工业中的“王者”,几年前不也照样被外国公司拿走了吗,而且还是“肢解”,工厂归了大众公司,商标卖给了宝马公司。英国人也没觉得天要塌下来。反观我们的汽车工业,数量居世界之首,可产能和影响力还不及世界几大汽车生产商中的任何一家大,现在,都纷纷在走合资道路,又有谁拿他们说事呢?

  国人要想真正地融进当下世界商业大圈子里,就得先从心里上接受商业上的丛林法则。否则,生意场上只要有“外国老鹰叼中国小鸡”的事发生,我们就哀叹不已,这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心里在作祟,于事无补。当然,我们若是以这种方式来对民族品牌致以最后的关切和留恋,便就值得尊敬了。
 
    【提示:请使用本网搜索功能,点击“ 汇源”,参阅相关报道】  

Tags: 汇源  可口可乐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