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当达能和娃哈哈甜蜜携手,共同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居然闹到现在反目成仇,对簿公堂,劳燕分飞的地步。这可能是当初任何一方,都不曾想到过的结局。
当初,跨国企业为进入中国市场,不得不采取“以技术和资金换市场”的策略,积极在中国寻找土生土长的民族企业,以此作为“登堂入室”的捷径。民族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快速发展,正面临第二次创业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瓶颈。所以,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闪电式地缔结“秦晋之好”。达能和娃哈哈的结合,正是在这样的大经济背景下成千上万的“跨国联姻”中的一例。这种基于利益追逐之上,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为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
达能是国际食品巨头,以并购作为扩张手段,在全球成就了霸业。进军中国市场,达能故伎重演,先后控股了娃哈哈、正广和、乐百氏,参股了蒙牛、光明乳业、汇源果汁、深圳益力等中国饮料业、乳品业和饮用水巨头,实现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企图。
据业内数据统计,达能在中国市场基本上大功告成,在目前中国的饮料业、乳品业和饮用水业,达能市场占有率已达六成以上。作为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跨国企业,无论控股也好,参股也罢,达能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合资合作伙伴来控制中国市场,提升在行业的话语权,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坦率地说,饮料、乳品、饮用水等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达能当初笼络娃哈哈的手段只不过是“以资金换市场”。这对当初求金若渴、期望做大蛋糕的民族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之举,所以对达能的到来,娃哈哈就像迎接“上门女婿”一样,只要能“请进来”,都可以不计后果,什么条件都可以先答应下来。
但随着中国经济和民族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积累,当资金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同时当跨国企业在付出相当的资金,却发现市场资源并没被自己掌控时,矛盾就一触即发了。如果企业掌门人,态度软一点,肯定在距国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威逼利诱下,只得忍气吞声。但碰上宗庆后这种硬骨头,就只有诉诸法律,对簿公堂了。
轰轰烈烈的达娃之争,在中国已经持续了一年之久。坦率地说,这对当事的任何一方,都是劳命伤财的事儿。但战争并没有就此平息,而且有越闹越大之势,战火已经从国内延烧到了国外。从目前来看,在国内法庭上,至今为止,达能还没胜过一场官司,这让达能倍感郁闷,可能也是达能欲把战争扩大化的原因,期望在国际法庭上挽回败局。但可能让达能出乎意料的是,在国际法庭上,达能同样没能讨到便宜,前不久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商业仲裁庭,达能的要求就被仲裁庭予以驳回。而8月4日,杭州中级人民法院杭州仲裁委员会终审认定娃哈哈商标归娃哈哈集团所有。这给千头万绪的达娃之争中的最为至关重要的一役——娃哈哈商标归属之争划上了休止符。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一系列法律上的失败,对达能来说,不啻为沉重打击,让娃哈哈暂时可以举杯相庆。但业内专家认为,对达能来说,打击最重的不是达能在娃哈哈那儿没讨到什么便宜,而是可能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与正广和、乐百氏、蒙牛乳业、光明乳业、汇源果汁、益力矿泉水等企业的合资合作,达能基本上都是采用同样的操作模式来达到同样的企图,实现同样的目的。现在达能的这些合作伙伴,都在密切地关注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战事结果。如果娃哈哈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无疑将给这些企业以极大鼓励。对他们来讲,或许效仿娃哈哈,揭竿而起,反对达能的“霸权行径”,总比有朝一日让达能“生吞活剥”要前途光明一些。
如果真是这样,达能在中国将面对合资合作伙伴们的集体反水,这才是达能在中国市场的致命打击。加上法国企业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形象和口碑不佳,专家认为,如果失去合作伙伴支持,达能在中国将面临崩盘,甚至退市危险。
据一些与达能合资合作的企业高管透露,他们对达能的“霸权行径”早就看不顺眼了,但鉴于契约在身,只能忍气吞声。而娃哈哈的节节胜利,让与达能貌合神离的合作伙伴看到了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自身权益的曙光。
也许达娃之争,宗庆后为达能揭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如果除掉合资合作公司的业绩,达能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乏善可陈。所以,如果达能的合资合作伙伴集体反水,群起而攻之,达能在中国的局面将不可收拾,达能才是真正的麻烦来了。
据悉,达娃之争,仅今年上半年,达能就支付了5.7亿的法律诉讼费用,牵扯了大量财力物力。一旦与其他合资合作伙伴都发生了类似达娃之争的官司,达能肯定将左支右绌,疲于奔命,而达能的竞争对手将乘虚而入,达能在中国市场将陷入四面楚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