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带给温州人的“爱与哀愁”

                


上个月,杭州大厦Louis Vuitton专卖店突然歇业,曾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屠春 摄) 
    
  ◇“一朵小花”开放了刚富起来的梦

  今年40多岁的夏先生,他的青春故事就是伴着“梦特娇”这朵“小花”一路走过来的。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未订婚时,他到五马街的一家服装店买了一件300多元的梦特娇长袖衫,那是他的第一件世界名牌,300多元在如今来说可能连买名牌的零头都不够,但在当时可是他两个月的工资。那件“梦特娇”他穿了好多年。

  那时“梦特娇”在温州还没开专卖店,在广场路、信河街、五马街等一些在当时的温州人看来卖正宗的服装店里偶尔会有“梦特娇”,货非常少。

  年过半百的朱先生,在他30岁的时侯也买过一件“梦特娇”,因为身边的朋友每个人都在穿“梦特娇”,于是他也准备去买一件。到了服装店里,老板说只剩一件淡绿色的T恤了,而且朱先生穿在身上还有点嫌小。要不要买,朱先生有些犹豫不决,毕竟这么一件T恤就是他好几个月的工资。店老板说如果不买,就要过段时间才会有新货,由于那时要买“梦特娇”的人很多,思量再三,朱先生怕买不到,虽然不是很合身,也赶紧买下了。

  随着温州人越来越有钱,穿“梦特娇”的人也越来越多,“梦特娇”一度成为温州人出席各种隆重场合的“正装”。随着“梦特娇”越来越普及,也催生出了服务名牌的新行当,比如旧衣翻新,一些人会把穿了几年已经显旧的“梦特娇”拿去染色翻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一条“鳄鱼”爬进很多温州人的生活,“梦特娇”风光难再。

  如今“梦特娇”早已在温州开出了自己的专卖店,但在名牌林立的温州街头,它已很难再现当初的辉煌,不过谁也不会忘记这朵“小花”的故事,它已经成为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一条鳄鱼”见证超强名品购买力

  如果说那朵“小花”引领了一个时代,那么当“鳄鱼”爬进温州人的衣橱时,它就引领了一种潮流,1998年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法国的LACOSTE“游”到温州,席卷全城。

  打开市民朱先生的衣柜,是一排的“鳄鱼”,从T恤、衬衫、羊毛衫,甚至是袜子,朱先生说这些都是他和朋友们一起去买的。一些外地旅客看见温州满大街的人好像都喜欢穿LACOSTE,既惊讶又纳闷,他弄不明白温州人为啥对“鳄鱼”情有独钟。有时到了一个单位,几乎所有男士胸前皆“鳄鱼”,有人戏称LACOSTE为温州人的“工作服”。那时侯的LACOSTE,对温州人来讲代表着时尚和高档,所以人人都喜欢。甚至那时在温州人中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帮我把这个‘篮儿’挈了,我给你买件‘鳄鱼’穿穿。”

  喜欢的人多了,市场上的LACOSTE的版本也越来越多,有中国香港版的、法国版的、泰国版的,“鳄鱼”的鱼头有大的、有小的、有朝里的、有朝外的,那时谁如果能辨别真假“鳄鱼”,那他就是时尚达人中的达人了。     

  “正章洗涤”负责人胡存开回忆当时的“鳄鱼”流行时说:“在冬天,有时一天就能收进两三百件待干洗的LACOSTE羊毛衫,有些县里的顾客也特意把自己的‘鳄鱼’送到城里来洗。在夏天,给‘鳄鱼’T恤染色的生意就会特别好,由于黑色纯度比较好,容易上色,基本上以染成黑色的居多,收费50元一件。在染色之前,为了避免把‘鳄鱼’商标给染坏了都要先拆下来,有时我们一天就要拆上百个LACOSTE商标。”洗多了,他们也洗到不少假LACOSTE,而且是一摸面料,他们就感觉出来,特别是如苍南、瑞安等地的顾客送来干洗的“鳄鱼”,假的就特别多,这些花了高价买了假名牌的消费者,有的还不知道自己买到了假货。

  因为温州人太喜欢“鳄鱼”,有段时间走在大街上,会有不法商贩提着一个袋子,凑上前来问你“‘鳄鱼’要不要”,甚至有些地方还专门出售LACOSTE商标,这些几十元一件的假“鳄鱼”终于慢慢“伤”到了很多人对“鳄鱼”的情有独钟。

  当越来越多的温州人走出国门闯天下,越来越多的世界名牌也开始惊讶温州人的超强的“名牌购买力”,纷纷把专卖店开到了温州,原来只喜欢“鳄鱼”的人也慢慢开始“移情别恋”了。

  2000年以后,温州市场上的国际名牌丰富了很多,像BOSS、鲨鱼、登喜路、阿曼尼、VERSACE、ESCADA等都很受温州有钱人和时尚达人的青睐。

  ◇为了“那种自信的感觉”一掷千金

  胡小姐是一名教师,但是因为家底殷实,她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早早和名牌“亲密接触”。那时的她,身上穿的、脚上蹬的可都是“正宗”货。说起她的的第一个名牌,胡小姐说应该算是七年前她哥哥从香港带回来送给她的古奇挎包。那款古奇挎包就像一位“大家闺秀”,胡小姐只看了一眼就喜欢上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她开始“恋”上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名牌。

  除了在温州买古奇的手表,胡小姐还经常到香港、上海等地去淘古奇的时尚潮品。亲朋好友看到她对古奇这么情有独钟,到国外旅游时,也会买古奇给她当礼物。七年下来,胡小姐拥有了古奇的三副眼镜、两个手袋、两只手表、一件T恤。

  除了古奇,胡小姐也喜欢其他的名牌,但个数不多,所以平时逛街时,胡小姐就到自己喜欢的几个名牌店里去看一下,因此花在逛街上的时间比同龄人要少很多。

  除了衣服和包包,关于女人的“面子问题”,胡小姐用的化妆品全是一线名牌。“我是个对自己比较好的女人。”胡小姐笑称。她现在用的化妆品仅眼霜、脸部精华素、面霜三种,加起来就得五六千元,再加上隔离霜、爽肤水、洗面奶等,至少得一万多元。这一万多元的化妆品,她大概用半年左右。有一次她老公出差到香港,她开了张清单给老公,一口气就花了2万多元买化妆品。

  名牌买得多了,胡小姐慢慢悟出了买名牌的“省钱经”,比如不是很急需,她会让朋友从香港带,价格可以便宜三分之一,如她的一款古奇表,在温州的标价是9000多元,她托人从香港带回来只花了6000多元。

  虽然喜欢名牌,但胡小姐也并不是很张扬,只会在聚会时,知道那帮朋友都会“名牌出席”,她才会戴古奇手表、背LV的包包亮相。 “其实那些名牌的衣服,名牌的包真就那么好看?我觉得也未必。只是穿在身上感觉特别自信。”胡小姐总结自己喜欢名牌的深层次原因时说。

  胡小姐说:“使用名牌并不是一次性消费,有时它会变成一个‘无底洞’,比如像古奇的包清洗一次就需三四百元,这对很多人来说足够买一个好看的新包了。”

  其实,对于名牌的喜欢,有时无形中也变成了一个“无底洞”,前几天,胡小姐又看中一款名表,身价要十几万元,虽然她因为近期手头没有那么多现金可以周转有些犹豫,但是她说:“我想我还是会去把它买下来的,因为我真的很喜欢那款表。”

  不是因为缺少而购买,只是因为喜欢,这样的名牌诱惑力几乎是“杀无赦”。

  ◇“超越时间的质感”让很多人神往

  年过不惑的阿潘先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公司,在温州也算一个不小不大的老板。阿潘的第一件名牌,是十几年前他刚参加工作不久,攒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双700多元的阿迪达斯的鞋子。“酷啊,那种感觉就是酷。”说起当年那种穿“正宗”的感觉,阿潘记忆犹新。因为太喜欢那双鞋子了,买来后阿潘几乎是天天穿,一年半后,他只得跟这第一双名牌鞋伤心“话别”,因为他的“阿迪达斯”已经被他穿破了鞋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有钱的阿潘对名牌也越来越博爱,BOSS、CK、哥伦比亚、乐斯菲斯成了他的柜中物,两三千元一件的T恤、一千多元一双的鞋子,对于阿潘来说只是九牛一毛。阿潘经常借出差的机会到各地名牌专卖店狂购,最贵的他买过一件一万多元的CK外套。

  除了衣服,阿潘最爱的是名表,迄今为止,他的抽屉里放着七八只同一品牌的名表,从15年前1000多元一只到现在万把块钱一只,他说他喜欢名表那种“超越时间”的质感,他会时常换着戴戴,令他骄傲的是至今他的手表没坏过一只。“即使有几只表现在几乎不戴了,但放在那里,看看也觉得舒心。”潘先生对名表有一份特殊的“亲情”。

  吴若学,是我市一家代理经营世界顶级名牌服饰公司的老员工,他见证了温州人对时尚名牌从共性到个性的追求历程。2000年,吴若学在HUGO BOSS温州国际专卖店当店员,那时候,来购买名牌的顾客大多不知道自己要穿什么,来了就让店员推荐,几乎很少人会自己搭配,显得很盲目。一个细节是很多人会去看价位,一般一次也只是买一件。“这几年,我感觉到温州人对服装品位提升得非常快。”吴若学说,现在的顾客自己会提要求,比如有些经常出国的顾客会问:“我前次在意大利看到的一条牛仔裤,曲线很突出,你们这里没有吗?”为了与国际时尚潮流同步,这几年吴若学所在的公司的名牌订货,已由原来的一年春夏、秋冬两次订货改成一年四季都订货。

  吴若学说,温州人现在穿名牌越来越有个性,有一次,一名女顾客发现某名牌的一款牛仔裤很能穿出她的腿部曲线,于是就一口气买了两条,一条当长裤穿,一条她拿去剪短,变成了七分裤。这几年,进专卖店购物的客人几乎不会去看标价了,他们来了只看款式,款式适合的话有些人还会一口气买好几件。吴若学的公司有几千名VIP客户,这些客户年消费额起码都在几万元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了二三十万元。

  ◆国际大牌频陷“质量门”

  在温州人钟爱名牌的同时,一些名牌也因质量问题常常会伤温州人的心。

  温州市质检院质检所所长林欧文说,在2005年之前,我市对国际名牌的检测非常少,应该说几乎没有,自从2005年杭州检测出一大批不合格的进口服装后,各地对名牌的检测陆续展开。近几年,我市对进口服装每年都有抽检,每次检查的重点不一样,有时是童装,有时是运动服等,每次检测都会发现问题,刚开始这些名牌服装不合格的项目主要是标志标示、染色牢度不合格,后来又发现PH值、纤维含量项目不合格。

  林欧文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LV杭州大厦店三款送检的背提包,产品实测结果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背提包》(QB/T1333-2004)中的“外观质量要求”项目,缺少产品标样,检验结论为不合格,这个检测就在我们温州做的。这个事件说明国际名牌来我们中国就要“入乡随俗”,就要符合我们国家相关质量要求。

  温州市消费委秘书长蔡伟民说,近年来不少名牌频陷“质量门”,不排除一些国际名牌存在“双重标准”的可能。但国际名牌一般比较重视自己的品牌美誉度,因此平时如顾客有什么投诉,这些名牌代理商会比较积极配合解决。如某消费者订婚时买了一件名牌T恤,洗后发现有褪色现象,拿到专卖店,鉴定后确认是质量问题,专卖店很快就退了款。

  一国际名品广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一名顾客对我们不满意,他就会跟周围的人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品牌就有可能会丢失很多的顾客。”所以对于顾客的投诉,他们会本着简单处理的原则,有时即使不是质量问题,他们也会采用退让的态度,帮助顾客解决一些问题,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工薪一族遭遇“名牌劫”

  小黄刚参加工作后的一两年,正值“满城尽穿鳄鱼甲”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要接触一些企业老板,有时参加应酬,一桌人坐下,个个几乎都是一身名牌。在一堆名牌中,小黄感觉到了自己的寒碜,但是他一个月近千元的薪水,怎么买得起动辄就成千上万元的名牌服装呢?

  为了面子,小黄咬咬牙,向朋友借了一千元,凑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件名牌T恤。那个月他有半个月是吃方便面当晚餐的。可接着问题又来了,那些老板们每次穿出去的名牌衣服款式不一样,牌子也不一样,可小黄穿来穿去就那么一件。又为了面子,小黄又去买了一件名牌,这回他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

  光穿名牌上衣其实也不行,还得配裤子、配鞋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黄终于明白了:一个人有没有钱,靠一件名牌是包装不出来的。他再也不想死撑面子让肚子“受罪”了。

  工薪阶层的林先生收入一般,向来比较节俭。一次,他逛商场时发现一名牌在打折,一件外套仅需几百元,没穿过名牌的他于是就顺道买了一件。没想到第二天穿到单位,竟有同事问他:“你这件假的好像挺像真的,是在哪里的地摊上买的,20元一件吗?”林先生只能尴尬地笑笑。

  张小姐经常往来温港两地,是个名牌超级爱好者,香港那边一有什么新品出来她就会去买,那些动辄上万元、几千元一个的包包,她用过几次就放在家里了,有些买回来甚至都没用过。几年下来,张小姐的全部家当就是家里一柜子的名牌包。

  像张小姐这样在名牌上“烧钱的”人催生出了二手名牌店,据店主介绍,生意挺火爆,从去年年底开店至今,已经收到六七百个二手名包,其中有一半找到了新主人。店员说,来买二手名包的大多是平时也用名牌的人,他们来这里淘货主要是为了搭配服装,偶尔也有少数工薪阶层,来买一个二手名包过过名牌的瘾。“每年能为我‘赚’回几万元。”张小姐笑称二手包店让她少了一份为名牌烧钱的尴尬。

Tags: 温州  名牌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