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一场围绕着贵州“遵义会议酒”商标注册的争议在社会各界关注下不断放大,乃至最终“胎死腹中”。在这场争论中,人们关注最多的话题就是“遵义会议”商标的注册抢占了合法的公共资源,是对红色文化的亵渎。然而,透过“遵义会议酒”的纷争,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浮出水面———黔酒(贵州酒业)复兴的艰难之路。红色文化该不该合理利用,对“遵义会议酒”的争议,黔酒界的厂家有各自的看法。
“遵义会议酒”商标注册牵扯到了一个问题———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该如何开发和利用?黔酒界厂家能否对此合理开发和利用?人们知道,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茅台镇,四渡赤水河,当地百姓拿出上好的存酒为红军御寒疗伤,从此黔酒注定与红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面对这一商标注册带来的争议,让一些想利用红色文化去宣传黔酒的企业有些不知所措。“可利用的红色文化确实不少,但是我们不敢用,‘遵义会议’就是个例子。”一名来自贵州“酒都”仁怀市茅台镇的白酒厂家负责人对记者抱怨着。
当然也有企业打出了“擦边球”。贵州金色长征酒业公司推出的“金色长征”系列白酒在注册商标时并没有遭受异议。谈到自己的品牌,这家企业负责人汤池说,正是“遵义会议酒”的遭遇给了他启发。他认为,让人们在品酒畅谈时,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这无异于是在宣传红色文化。”黔酒复兴,路在何方?
好山好水酿美酒。贵州的白酒企业一直都认为自己的酒品质不错。“贵州是出好酒的地方”,这种传统观念让贵州人在满足现状的同时,却忘记了看看同行步伐。时至今日,“黔酒老牌劲旅”已从顶峰时期的48家“名酒团”萎缩到现在的几家酒厂,光景甚是凄凉。
“据了解,去年,全国白酒行业主要产区中,贵州省产量在全国排名第10位,利润总额25.26亿元。而茅台集团利润总额则有25.33亿元。也就是说扣除茅台集团以后,贵州其他42家独立核算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总体利润是负增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在黔酒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直言,让人们看到了目前黔酒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的确,贵州白酒业呈现酒厂分散、品牌众多、各自为阵的现状,老品牌流失甚多,新品牌成长慢。传统“名牌”的颓势,造成了今天贵州白酒唯有茅台一枝独秀的局面。
拥有同等的质量,但缺乏足够知名的品牌,贵州“非茅台”黔酒的发展一样应当受到重视。在采访中,仁怀市不少民营酒厂的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这就是黔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黔酒业内人士坦言,虽然黔酒比前几年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贵州酒的“复兴梦想”该如何打造?更多专家认为,黔酒企业应“抱团发展”,除了加强市场调查、提高营销水平外,还应加大行业间经济技术交流,严格质量管理,强化风格特点,塑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全国性优势品牌。因此,以“茅台”为中心,建立起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群,显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