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起,商标法的修改使得自然人也可注册商标,从此这座“金矿”大门被逐渐开启。现在,湖北省每年都有2万多枚新商标申注成功,而每年成功转让的商标则有数百件。据悉,每枚商标的申注费约2000元,但在持有人转让出手的商标中,转让金额有的高达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巨大的商机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淘金故事。
“捡漏”赚回百万身家
据介绍,目前,我省活跃在商标申注转让市场上的炒标人约有100多位,同时有三四家广告类公司在经营此类业务。
李时(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专职商标注册人。在向记者隆重推荐他时,我省某商标事务所的一负责人称,“他很痴迷,几乎每周都要到事务所来,对着商标一看就是一天。手中有很多好标,赚了不少钱。在业内较有名气。”
据李时介绍,他迷上商标是在2002年。而此前,他有10多年经营建材的经验,迷上商标后,他干脆关掉门面,与一帮同样痴迷商标的朋友聚到一起,组团四处游玩,察看各地商铺、货品商标。刚开始,家人对此并不理解,想把“走火入魔”的他拉回“正常”生活中,一连数月收效甚微后,家人便伤透了心。
转机出现在一年后,当时他刚申请成功的一枚服饰类商标在转让市场上一脱手,卖了5万元。“当晚,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利润竟有20多倍。”从此,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都对商标产生了兴趣,老婆在上班时想到的好商标,立即会打电话告诉他。
每个月,李时的五六名好友会自发组团外出旅游,地点选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一带,“那里商业发达,人们很注意商标的个性,创意很新。”而他们通常便沿着街道走,边走边看两边商铺的名字和店内所经营的品牌商标,“我们把这叫‘捡漏’,往往一个好的商标就是这样‘捡漏’得来的。有时,可照搬好商标的名字注册到其他类别的商品上,有时则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修改,再注册新标。”
当记者询问李时靠转让商标获利多少时,他含糊地称,“约百万元。我这不算多,因为我起步晚,业内有更资深的人,他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玩这个,他们真的很厉害,设计商标时思维很开阔,赚大几百万的大有人在。”
商标研究不亚于“科学研究”
炒标人在对商标研究上不亚于“科学研究”,而对商标名称的解剖则严谨得像做“外科手术”。
炒标人想好商标名字,并准备前往注册时,会对商标名进行诸多研究。除了商标的名称必须寓意好,名字好记外,许多人还会对商标的五格、笔画数多少,甚至使用哪种字体等而颇费脑筋。资深炒标人朱先生对周易颇有研究,他设计出来的商标,除整体看起来美观大方外,还为其“测字算前途”而研究许久,看它容不容易“火”。朱认真地称,“许多厂商在买商标时,也会找人算这些,尤其是香港、台湾等地的买家会特别注意这个。”
在朱先生设计的部分商标中,有许多令人拍案叫绝。他花2000余元申注的“出发”,商标所有权尚未批下来,已有厂家愿以3万元预定。
有许多炒标人在设计商标时还会采取“傍名牌”的方式,不论是名人名字,还是热点新闻或著名景区等。对这种设计商标的做法,业界毁誉参半,“傍得好,可借用知名度;傍得不好,等于喝毒药。”
在武汉“傍名牌”的现有商标中,汉口江汉路的一家以卖女性服饰为主的店铺,是业内公认傍得比较妙的。这家店铺的名字与国内一本很出名的女性杂志的名字很相似,仅把该杂志两个字的名字倒过来而已。“相当于该杂志在给它做免费的广告,杂志的读者群基本上也正是这家服饰的顾客群。但服饰店的致命伤则是,万一杂志陷入经营困境,或落入名声危机,它也会面临很大危机。”一位闻讯特意前往该店查看的炒标者如是说。
必要时不惜“抢注”
在我省,近年有两批商标的成功抢注,在业界引发了地震般的效应:它们分别是法国“LV”品牌和我省一批著名风景区的名称。
抢注“LV”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简称)的是汉正街一名叫王军的商人,抢注时间是2002年。这名经营服装的老板于当年抢注了与LV相关的英文“LOUYI VEITEN ”和中文“路易威登”商标,并于2003年10月8日获得LV手提袋外观专利权。
当法国公司意识到事情不妙后,迅速找到王军交涉。王军开出了两个条件:售价1.2亿元转让“LV”在中国的相关商标及手提袋包装投计;或者王军以1块钱的价格将它们卖给法国公司,由他获得该品牌在武汉的独家经营代理权。王军的开价,让法国公司觉得难以接受,双方随即陷入旷日以久的官司。
另一起商标抢注案发生在2004年前后,襄樊的一家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外资企业,在两年内共斥资120多万元,“鲸吞”我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两年中,该公司先后抢注了“神农架”、“东坡赤壁”、“李时珍”、“武当山”等600多个商标。这个“大手笔”已创下我省单个单位注册商标数量之最。
但据了解,并非所有的抢注都能成功。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会申注热门事件,比如当年刘翔打破世界纪录后,全国共有20多人同时抢注‘12.88’。在此种申注人很多的情况下,仅第一位申注人有可能申注成功。有时,就算第一位申注人成功抢先申报一枚商标,但最后也可能因为侵权、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未必通得过审批。”
商标转让冰火两重天
目前在商标转让市场上,经常演绎着“冰火两重天”,有的商标求购者众多,但有的商标却无人问津。
据省华中商标事务所的资料显示,近年,我省每年通过该所申注的商标1万多枚,而每年成功转让出去的商标则仅有100多枚。中南商标事务所的资料也与之类似。
在国内商标市场上,卖价最高的是一枚汽车商标,它被浙江一商人以4000万元转让给一中外合资公司,号称创下了我国商标史上商标转让的最高价。紧随其后,又有一个炒标人申注成功另一枚汽车商标,目前叫价4001万元。
在我省市场上,有据可查出让价格最高的也是一枚汽车商标,由我省一个汽车制造厂商向国内一同行转让,售价百万元。紧居这枚汽车商标后的,则是一枚现已被大众所熟知的内衣商标,它的转让价是40万元,目前该商品很火。此外,还有百余枚商标,它们则以3—20万元的售价成功转让。
华中商标事务所所长丰明霞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只要售价合理,好商标均可成功转让,“但也有很多人因对自己的商标自视过高,最后导致功亏一篑。”她给记者讲了件发生在去年年初的事,一个驻汉企业在该处看中了武汉一小伙子注册的商标,想以5万元的价格买入,不料,卖家一口咬定非要20万元。在双方多次交涉后,持标人最终同意以10万元出售,但不料,就在双方准备签字转让的时候,小伙子反悔了,再次要求把售价提高到20万元,驻汉企业不干了,该笔交易“流产”。
当然,也有并非价格过高,但很难卖出去的商标。业界内流传着一个笑话:此前有人在商标事务所注册了一名叫“第三者”的商标,在注册时,该枚商标遭到事务所的资深人士反对。在申注人的执意申请下,事务所只得帮其前往申请。但其结果却让持有人大跌眼镜:原本他认为这枚商标很有噱头,却受到了众多服装公司的冷落,在转让市场四处碰壁。服装商的答复基本类似,该商标违背了人们的道德观:“我生产你这个名称的服装,请问消费群体在哪里,谁会购买它?”
炒标市场面临洗牌
日前,商标主管部门向记者透露的两个信息对“入行新手”和部分炒标人来说并不那么好。
首先,我国此前已经发放大量的商标,商标名称在设定时,“入行新手”想避免与现有的商标名(图)相似的难度正在加大,而一旦申注商标与现有商标名相类似,则申注便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另外,前几年商标对热门事件、人名景点的“恶意抢注”、及“傍名牌”等现象产生的恶俗影响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开始对此类商标采取“紧缩或封杀的政策”。将来,炒标人想一夜暴富的可能性大为减少。业界普遍认为这两个信息能有利于商标市场朝着更理性、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这能让商标设计者真正的拼智慧,也能促使他们想出更多、更新的创意,激发一批新型好商标的出现。”
真正让炒标界弥漫着一股厚重观望气氛的,是另一条来自主管高层动向的消息。据介绍,国外的商标法普遍规定,新商标的申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而我国则无此硬性规定。法律无规定、主管部门人手不足,这使得我国申注人需进行长时间排队等候,也使得“炒标”市场活跃,买者众。目前,我国虽未计划修改商标法来规定商标申注的时间,但却可能效仿西方部分国家的另一种做法:“目前未成功注册的商标,厂商可先行试用,等将来出现争议,再由双方协议解决。”
该人士表示,这便意味着我国新成立的厂商“等米下锅”盼商标的局面将大幅改观,他们可先行使用商标而无需再从炒标人手中购得,也就是说,买方会大量减少,“这样的话,对现有申注成功的商标,也是一次彻底的‘洗牌’,不是特别好的商标将难有人问津。” (记者杨丁 实习生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