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继明在通济桥上宣传自己的商标。受访者供图
他把“张居正”变成白酒“行通济”变成电吹风他说这是推广佛山文化
“钟继明最近很忙,来自政府和企业的电话让他难以招架。”面对某媒体的一篇报道里这句再正常不过的描述,自称“佛山市个人商标注册第一人”的钟继明却大为光火,反应激烈。“他们在为难我,”钟继明盯着电脑屏幕,忿忿地说,“这是在危言耸听!谁说我难以招架?再来100个我也不怕!”过了几秒钟,他似乎觉得“危言耸听”用得不太合适,修正说:“这是在混淆视听。”
热爱文学创作、业余在报纸上发表过散文、喜欢咬文嚼字的荆州人钟继明,这些年的精力主要用于大量注册商标——这也让他最终成为了佛山市这场“商标保卫战”中的进攻者一方。防守者,则是佛山市工商局。
佛山的商标江湖
鱼龙混杂的商标江湖里的纷纷扰扰,在佛山市演绎得尤为激烈。据佛山市工商局发布的《佛山地区商标报告(2012年第3号)》显示,至2012年9月30日止,佛山市拥有累计有效注册商标98465件,在全国的含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中排名第七,在全国的地级市中排名第三。
繁荣的背后,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混乱。为了对各种抢注行为进行检测,佛山市工商局耗时两年研发了“商标统计分析与预警保护软件系统”,以对初审公告期的商标进行“监控”。在今年陆续发布的1号至3号商标报告里,可以见到多个耐人寻味的检测结果。其中,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名字被人注册成了啤酒,这个还不算是多有创意——在此之前,“叶问”还曾被试图申请注册为杀虫剂。
这些如意算盘最终落空的原因是,“叶问”二字属于公共资源——在这份商标报告里可以查阅到如下介绍:“知名产地名称、知名旅游景点、文化遗产及其他公共资源等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其公共权利应以保护。”
除了“叶问”,佛山的众多名人都没能逃脱商家的敏锐视线。
佛山市工商局此前公布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黄飞鸿”已在33个类别上被注册商标,其中除由佛山博物馆和祖庙游客服务公司各注册了一类之外,其他注册者都是国内一些公司或个人。
此外,佛山市饮料名镇、“中国饮料之都”三水区的名字“三水”,被某饮水公司抢注为“南丹三水”;南海区的旅游胜地“西樵”,被抢注为“西樵家园”,经营范围包括“安排和组织大会”……特别要提的是,在1号报告中提到的“行通济”商标,也被抢注,经营范围是照明灯、灯笼、灯罩、电吹风等等。
据佛山市工商局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佛山现有的28个最具特色的公共资源,均在一些类别上被人抢先注册为商标,抢注方大多不是公共资源相关方或企业。佛山工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知名产地名称、知名旅游景点、文化遗产及其他公共资源被抢注,损害了佛山的公共利益。
自称是推广佛山文化
钟继明手上也持有一大把“行通济”注册商标。而“行通济”本是佛山的一种文化风俗:禅城区中心的通济桥有数百年历史,因为传说能给人带来吉祥好运,所以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晚上,便有市民自发去行走。
钟继明认为他手上的这些“行通济”商标恰好对这一风俗起到了发扬作用:“我把这个文化打造成无形的品牌,嫁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这是利国、利民的事。”言谈中的他语调不时变得亢奋,非常投入。
而且钟继明手里的“行通济”商标的经营范围包括服装系列、食品系列、日化用品、医疗保健、广告销售及网站创办等等——失之毫厘的名称背后是差之千里的经营范围,在这个混乱的商标注册江湖上已经是司空见惯。
自从2006年注册了一系列的“行通济”商标之后,钟继明踏上了他的“商标注册之路”。一次到深圳的大芬油画村,看到了这里的绘画产品,钟继明认为有潜力,随后申请注册了“布吉大芬”商标,经营范围包括绘画、文具纸张、服装、鞋帽以及网站设计。
在广东龙门县,他对当地的农民画“深有感触”,申请注册了“农民画乡鱼跃龙门”商标,经营范围是绘画和报刊等,另外还有“龙门农民画”商标,经营范围是网站。按照他的想法,注册了这些商标之后,希望能碰到有识之士,一起开办一个专业的网站,对外销售龙门农民的绘画。“这种植根于中国乡村的绘画,应当走出国门,让更多人认识。”对自己注册原因的解释总是上升到国家高度,是钟继明不同于他人的显著特点。
在这些“报效祖国”的思想指导下,钟继明相继注册了“有为”、“南海康有为”、“千灯湖”、“詹天佑”、“张居正”、“天河山”、“母瑞山”、“湘子桥”等等一系列颇为自得的商标。其中,”张居正“成了酒的商标。这些商标大部分和文化古迹、地名或者历史名人有关——很多都符合商标报告里所介绍的“公共资源”的标准。但钟继明有他自己的解释:“我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他看来,佛山这片历史悠久的沃土,正是一片再好不过的取材之地。
同时,他“也想为湖北故乡做点事情”,于是还注册了“洪湖”、“洈水”等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