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包”复出 翻身”靠老特色 商标持有人有望与创始方青岛饭店合作
青岛大包”曾经是青岛特色小吃的符号,带给市民无数温馨的回忆,它的沉沦让人无不惋惜。昨日(23日),记者在经贸委采访时了解到,青岛大包”两周前复出了,当年青岛饭店的老师傅们再度出山,还原青岛三鲜大肉包老工艺,青岛大包”能否翻身,仍然是一个问号。
青岛大包”前身亮相东部
昨天中午,记者在香港中路青岛饭店西侧看到,青岛饭店大包”的招牌已经打了出来,100多平方米的店内人满为患。记者排队买了两个三鲜大肉包”,感觉外皮松软,海鲜、木耳和猪肉制成的包子馅鲜美回味,颇有青岛大包”的味道。在附近上班的郭小姐告诉记者,她买了两个包子带回家给父亲品尝,老人说味道接近当年的青岛大包”。
记者注意到,青岛饭店大包”的售价为2元/个,素包为1.5元/个,生意非常火爆。此外,特色名吃大虾面也成为菜谱之一。青岛饭店副总经理张彦昌介绍,青岛饭店的三鲜大肉包”是青岛大包”的前身,由于企业改制时青岛大包”的商标已经出售,此次使用青岛饭店大包”的名字就是为了防止商标侵权。
39年青岛大包师傅压阵
姜远学1970年初中毕业就进入青岛饭店后厨工作,至今已经服务39年。从青岛三鲜大肉包到青岛大包,他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
青岛饭店10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对青岛大包充满了感情,都不愿意这个特色小吃的符号就此消沉。”张彦昌告诉记者,青岛大包”复出得到当年老职工的支持,一批有经验的老师傅又上阵了。
为了保证大包的原汁原味,我们早餐和晚餐都不卖包子。”姜远学表示,目前中午只做1000个包子,卖完为止,不再捂着被子卖剩包子,中午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商标持有人有望合作
青岛大包咋沦落到这等田地了!”家住北京路的陈修南老人叹息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青岛大包可火了,那时候周末经常带着女儿赶到青岛饭店,顺着一阵阵肉包子的香气,登上十几层楼梯去挨号”,口水不断往肚子里咽。
张彦昌介绍,目前青岛饭店正在试验,愿意与青岛大包商标持有人合作。昨天下午,记者找到了青岛大包商标持有人贺照众。贺照众告诉记者,他一直想再度发扬光大青岛大包,目前正在清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青岛大包将以新的形象发展。他对商标持有人与青岛大包创始方的合作很有信心,希望再将这面青岛特色小吃的旗帜树起来。
相关链接
餐饮界会诊特色小吃
摸错门董事长刘传涛:我很关注青岛大包,特色餐饮必须挖掘和发扬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长盛不衰。
綦芳园董事长胡兆鹏:特色餐饮必须有独特的内涵,从广州聘请一位茶点师傅月薪高达9000元,舍得成本,留住人才,才能保持特色餐饮的品质和吸引力。
小倩倩总经理鞠伟:特色小吃必须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如何标准化是一个课题,小倩倩目前轻易不敢吸收加盟店,就是想打好标准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