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采访时看到,金湾村的道路两旁到处是销售瓜的摊点,在村委会旁边,设立的销望广州、嘉兴、上海的收购点上,更是人山人海,货主告诉笔者,他这次带了4万个25斤包装箱,现在已全部装满了,眼前四个盛满瓜的康明斯就是准备出发前往广州、嘉兴、上海的。花海镇地处巴丹
吉林沙漠边缘,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79mm。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花海农户就结合本地的土地实际发展瓜和辣椒种植,特别是到了1990年,随着花海瓜的名声越来越大,乡上开始引导农户大面积在金湾村种植食用瓜,最初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3000亩左右。但自2005年7月花海镇成立食用瓜协会以来,由于镇上的政策扶持加上协会的生产技术指导、产中服务和集中销售等,使花海食用瓜产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春天,到2009年全镇食用瓜面积已由原来的3000多亩发展壮大到了1.7万亩,种植品种已由最初的6个引进到了24个,种植结构形成了西瓜内销、甜瓜外销的格局,产品供不应求,农户瓜亩收入在3500元左右,现如今食用瓜产业已成为花海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政策扶持强基础
90年代初,花海镇主要有孜然和棉花两大产业,但由于这两大产业受病虫害和土壤病菌影响较大,加之每年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大,种植农户收入无法的到可靠保障,为了进一步拓宽该镇农民的增收渠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镇政府从农户的种植经验和土地的自然条件上考虑,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适合该镇自然光热条件的食用瓜产业,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002年,镇上结合农户的发展愿望,积极出台了连片种植50亩以上食用瓜,镇政府每亩给予10元补助的优惠政策,为花海食用瓜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金湾村瓜农车金禹告诉笔者,在以前,他每年种瓜一般不敢超过三亩,20002年后,镇上的扶持政策给他吃上了定心丸,现在每年他都和周围农户连片发展西瓜和新品甜瓜种植,种瓜从来没有少过8亩。
科技助推上水平
瓜产业发展起来了,种植技术不足成为了农户的一块心病,为了尽快提高全镇瓜农的种植水平,镇上的特色农业园区每年都要安排食用瓜引种和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通过园区引进西瓜品种有美特、西农八号、红优十号、新红优、丰抗八八、郁金香美丽、瑞丰、甘抗早冠龙等,引进的甜瓜品种有新蜜38、银帝2号、银帝3号、美国银帝王、银蜜2号、银玉2号等。近几年,为了能打好收获的时间差,使瓜能提前上市,提高亩均效益,镇上又重点推广了小拱棚甜瓜套棉花栽培技术、小拱棚甜瓜套辣椒栽培技术、西甜瓜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甜瓜双蔓单瓜整枝技术。同时,为防止卖难问题,镇政府干部和农技人员动员农户在品种上采取早、中、晚搭配,合理调整种植时间,现如今最早的小拱棚瓜7月上旬上市,最迟的10份上市,延长上市期近3个月。每年冬闲季节和田间管理关键时期,镇上还聘请新疆农六师西甜瓜研究所、甘肃河西瓜菜研究所专家来该镇对瓜农进行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解决瓜农在种植食用瓜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全镇的食用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协会引领壮基地
花海镇食用瓜协会,最初成立于2005年7月,是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的群众性民间组织。今年,农户又联合注册成立了花海镇鑫淼农民瓜果合作社,协会作社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形成了种植户协会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模式。今年,鑫淼农民瓜果合作社先后投资120万元,在大畅河、金湾村修建了占地400平方米的食用瓜交易市场3个,基本满足了销瓜高峰期的需要。至目前,协会会员由36人发展到了278人,辐射带动农户1350户,带动辐射基地1.7万亩,花海农民人均直接从食用瓜种植一项可增加收入682元。会员牛世意告诉笔者,协会服务搞的好,种前早早就开始为农户选优良子种,生产中又及时指导农户锄草、压蔓,成熟后又及时联系货主前来收购,为农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今年种6亩地的新蜜38号,就是在协会的指导下生产的,由于技术到位、管理精细受到了货主的喜爱,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
品牌运作闯市场
2006年12月,花海食用瓜成功注册了花海蜜商标,2007年8月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基地认证,2008年6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所产的食用瓜以注册的花海蜜瓜品牌统一包装对外销售,在装箱的环节,合作社都要指定质检员,对外发的每一箱瓜进行检验,决不允许一箱次品瓜发往外地。现如今以花海蜜瓜品牌包装的优质食用瓜已远销到北京、上海、海南、浙江、广州、长沙、武汉、嘉兴、成都、兰州等地,今年,来花海销瓜的外地客商就有30多人,预计今年可外销售食用瓜2.7万吨左右。多数客商认为花海食用瓜含糖量高,品质好,与新疆相比较运输距离短,降低了成本,南方客商都喜欢来花海,因此花海食用瓜在外地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