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隆鑫集团旗下“劲隆”的英文近似商标相继出现在南美洲巴拉圭、秘鲁两国商标注册公告中,但这些“双胞胎”商标申请人并非该集团。重庆市商标监测机构称,近年来,重庆出口企业,特别是汽摩企业知名商标在海外遭遇“双胞胎”频率明显增大,其中不乏恶意抢注行为,给渝企走出去埋下了祸根。
重庆市一商标监测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3月,在秘鲁的商标注册公告中出现了“劲隆”的英文注册商标“KINGLON”,适用类别为第12类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但申请人并非隆鑫集团,而是一家当地公司。此前,同为南美洲国家的巴拉圭商标注册公告中也出现了与上述英文商标极相似的“KING LONG”,且适用商品也为第12类,其注册申请人也非隆鑫集团,而是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公司。
对旗下商标在秘鲁、巴拉圭出现“双胞胎”的新情况,隆鑫集团得知后显得有些意外,称该集团在相关国家已注册过商标。
据了解,在海外遭遇“双胞胎”商标的渝企并不只有重庆隆鑫集团。就在上半年,重庆大江公司的“DUCAR”及图案商标在美国、澳大利亚被其他企业抢注。2008年底,重庆嘉陵集团在澳大利亚申请注册“嘉陵”商标及图案被驳回,原因是已有当地公司抢注。
重庆西南商标事务所介绍,近年来,渝企商标在海外遭遇“双胞胎”的情况有增无减。渝企商标在海外遭遇克隆的情况始于2000年前后,主要集中在摩托车、汽车等出口优势行业,宗申、长安、隆鑫等汽摩名企无一例外都曾遭受困扰。至今,汽摩业仍是海外抢注渝企商标重点,医药、餐饮等也进入其商标抢注视线。这些海外商标注册人往往是渝企产品的当地经销商。因渝企习惯先出口产品后注册商标,给当地人抢注相关商标留下了空档。
业内人士认为,渝企商标在海外渐成香馍馍,说明其品牌效应开始显现。但是,这也给渝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埋下了隐患:商标一旦落入他人之手,自家产品要想出口这些国家,只能改名换姓,千辛万苦树立的品牌形象将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