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麻子”文化经济两翼齐飞

      剪刀出了状元郎

  “剪刀的卖……”过去走街串巷卖刀剪的不在少数,干出名堂的、有门面的在老北京非“王麻子”莫属。清朝乾隆年间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皇都品汇”一节记载:“丰年为瑞,薄海承平。汇万国之车书,聚千方之玉帛。帝京品物,擅天下以无双;盛世衣冠,迈古今而莫并。金银宝饰,开敦华元吉之楼;彩缎绫罗,置广信恒丰之号……隆福寺里荷包,样自大宫描出。马公道,广锡铸重皮钮扣;王麻子,西铁锉三代钢针……”由此可见“王麻子”在清初就已经成为中国的老名牌。

  追溯其来源,就要自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经营火镰、剪刀的杂货铺开始。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收购民间作坊打制的剪刀,为保证质量,他坚持每次都亲自下去挑选,并制定了“三看”、“两试”的验收标准。三看即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就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经过他检验合格的剪刀,才能拿到柜台上出售。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远近闻名,不论本市或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杂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王麻子的后代正式挂出了三代王麻子的招牌。这家店铺以经营刀剪为主,后来又自己设炉加工刀剪,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为了作宣传、创牌子,王麻子刀剪铺不光在门市上售货,还派人走街串巷、赴庙会、下农村,以扩大销路。并在刀剪上刻上了“王麻子”字样,与杭州的“张小泉”齐名,并称为剪刀行业中的两大“状元”。

  老字号遭遇新挑战

  凭借300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成为北京剪刀业的象征,市场占有率一度在50%以上。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又在北郊沙河建起了新厂房,充实了设备,进一步改进工艺,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因此,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其间王麻子剪刀获奖无数,1980年王麻子剪刀获国家轻工产品最高质量奖银质奖。其中,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品质更是名列全国第一。在刀剪业,“王麻子”三个字无疑是金字招牌。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王麻子”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销售业绩不断下降。过去家族经营或者“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已经被淘汰,同时还有假货当真货、商标以及产权归属等问题,使其陷入了“汪王万石皆麻子”的尴尬境地。据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锡干表示,公司早就在包装方面做了防伪标识,但作用不大,依旧无法抵挡假货对品牌本身的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使得这一中华老字号品牌声誉受到严重威胁。

  白锡干介绍道:“目前我们面临国际、国内市场销售下降的威胁。而国内刀剪行业中高端产品的市场基本被国外进口产品占据,同时一些中低端产品生产的厂家多,竞争大,王麻子剪刀在这个市场上仅占据10的份额,发展堪忧。”

  与此同时,“王麻子”还面临传统技艺流失的威胁。以“黑老虎”为代表的“王麻子”产品,制作工序多,传统制作技能关键是凭感觉、靠经验,重在熟练,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总结和领悟才可获得。目前传统手工技师所剩无几,年轻技师技术不全面,身怀绝技的老师傅都已退休。技术人才断档,技术力量薄弱,诸多因素导致“王麻子”剪刀处在了生死的边缘,抢救“王麻子”这一老字号品牌势在必行。

  非遗保护提升品牌价值

  “王麻子”作为中国刀剪业的名牌,又是北京市著名商标。所谓“技艺出品牌、品牌促技艺”,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要抢救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就需要保护它的技艺。王麻子剪刀在选料、贴钢、锻打、淬火上都有其独特性,尤其蘸火技术更是独一无二,经过蘸火处理,剪刀钢线分明,硬度高,剪体发亮。今年,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踏出了保护传统技艺的第一步,也为其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王麻子”的锻制技艺也在不断地得到创新。从最初的手工锻打到皮带锤打,再到现在的机器切割,王麻子刀剪逐步实现了生产半机械化。虽然这只能用于民用剪批量生产,专业用剪仍然需要锻打复合使之成形,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目前在天津市蓟县等地仍保留着手工锻打生产加工点,在河北、山东等地的生产加工点仍在使用皮带锤锻打。但这种剪刀生产技艺的进步,无疑使工人摆脱了烤、热、脏、累的劳动环境,提高了生产率,同时手工加工点的存在,也为“王麻子”锻制技艺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还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其刀剪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传统的家庭作坊、北京剪刀生产合作社和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几个阶段,生产方式也由原来的手工生产转为现在的半机械化生产。这样的转变过程也会带来技艺的优胜劣汰以及传承人的自我创新,使得王麻子的锻制技艺存在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如张更勤师傅的代表作绒花剪,头长一尺二寸,剪片薄而窄,刃口锋利,剪切不挂丝,受到绒花艺人的称赞。他所达到的锻制技艺程度,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别人是很难做到的。

  目前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史徐平、杨海滨的冷作手艺,如圈股、平四股、勾刃、调口等绝活,在衣钵传承张更勤技艺的同时,也各有创新。如圈剪股,基本手法相同,但作品风格各异。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剪,没有现成模具,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这就需要具备创新的精神。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就是在这种创造品牌、捍卫品牌的竞争中产生、传承又不断创新的。

  王麻子路在何方

  老字号讲究的就是品牌特色,字号本身就是无形资本,歇后语说得好,“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这是东来顺、同仁堂、砂锅居等独有的特色,而“王麻子”的品牌特色之路该如何走呢?

  白锡干表示,“王麻子”当前以“团结、务实、创新、发展”为宗旨,致力于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市场布局。虽然很多老字号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但独有的品牌优势为老字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较深文化底蕴和历史追溯的落脚点。所以,企业要在传承和创新上下功夫,保护好这个品牌,重新塑造企业文化,而“王麻子”讲究的就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在产品款式、科技含量上重新设计,制造符合现代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是固守某一个型号的产品,不再“吃老本”。

  而在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王麻子”立足挖掘其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研究新工艺,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中华剪文化的发展。

  完成企业改制之后,“王麻子”将全面扑向市场,实施品牌运营战略,充分挖掘王麻子和中国刀剪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占据中档市场的同时,极力研发“高、精、绝”的产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中国创造”拓宽王麻子刀剪通向国内外市场的道路。

Tags: 经济  文化  齐飞  两翼  王麻子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