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关于“飞跃”鞋的炒作不断升温。在国内有着40多年历史、售价一二十元、差不多快要淡出国人视野的“老古董”球鞋———“飞跃”鞋,如今在欧美市场却成了时尚抢手的畅销货。在法国,它的身价竟高达50~120欧元(折合人民币500~1200元)。
就没有哪个搞收藏的不想碰上捡“漏儿”的好事,但他们很少考虑,对于丢“漏儿”的人而言,醒悟之后把肝肠悔断,又是一件多么痛苦的坏事。坏事好事,只因一个“漏儿”;痛苦快乐,也只在一丢一捡之间。实际上,“飞跃”鞋就是一起发生在商业领域中很典型的“捡漏儿”事件。
很明显,媒体是把“飞跃”当成了一个被法国人捡到的“漏儿”来看待的,同时,他们也为中国的厂家丢掉这个“漏儿”感到痛惜。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知道,要想捡着“漏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捡者识货,二是丢者不识货,两者缺一不可。在“飞跃”一事上,法国人识货这一点没的说,而中国的厂家“不识货”也确定无疑。然而,当法国人为自己捡着一个“漏儿”而高兴,广大媒体为中国厂家丢掉这个“漏儿”而扼腕时,作为当事者的中国那个厂家却不以为然。
直到现在,这个厂家还认为当初将“飞跃”交给法国人时,自己是占了便宜,先捡了“漏儿”。“飞跃”在国内的确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不过由于经营不善,商标和品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产品的款式设计等也没有专利,加上价格管理十分混乱,利润空间越来越低,产品品质也随之下降。面对各类国际品牌丰富多样的产品,消费者心中已经很难留有“飞跃”的位置了。眼看企业要走到破产的边缘,恰在这个时候,法国人看上了“飞跃”,并于2005年买下了“飞跃”海外市场的所有权———想想看,正在为生计发愁的这家国内企业见有人送钱来,而且还让自己为其代工,能不高兴吗,这不是捡“漏儿”是什么?
当然,说国内企业“不识货”,也并不完全恰当。“飞跃”到了法国人手里,其外形的改变非常有限,技术含量也没有提高多少,唯一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是法国人在它身上附加了一些东西———武术精神(中国元素)、时尚个性(西方元素)和高定价。它改变的是品牌文化的认同和消费心理,而非鞋本身。
我们的企业做不到这些吗?产品保留经典元素、款式开发设计突破、市场推广手段创新等等,这些都不难,难的是对品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自己品牌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外国人给“飞跃”开出高价,显得那么理所当然,是因为他们认为加进鞋里的中国文化元素值这个价,而我们一些人却没有对自己的文化建立起足够的自信!
〔相关链接:本网6月20日《飞跃鞋海外变凤凰》、8月26日《“飞跃”解放鞋 一团乱麻的品牌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