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40%商标还在“睡觉”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制约,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商标意识,创品牌、树品牌、依靠品牌带动和发展经济的意识比较淡薄。

    青海40%商标还在“睡觉”

  商标总量和驰名商标少。到2007年年底,青海注册商标总数仅占全国注册商标总量的0.1%,在全国的排序中仅列西藏之前,平均11个企业才有一件商标。虽然拥有8件“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却远没有形成像“海尔”“蒙牛”那样,既具有较强竞争力,又能提高地区整体知名度的商标,这反映出青海在商标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商标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如海东地区共有注册商标290件,闲置的就达117件,闲置率达40%以上。商标注册不及时,只有产品没有商标的情况依然存在。如青海的一些特色农畜产品和资源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产品没有注册,无法开展较大规模的开发。

  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商标的培育互相脱节

    近年来,青海各地虽然积极培育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如乐都的蔬菜、循化的辣椒、湟中和湟源的蚕豆、互助的马铃薯等,但缺乏对产品商标的培育。由于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商标培育互不衔接,造成了各地主导产品和产业的优势不明显,产品市场竞争力差的局面。一方面有的产品有规模,但档次低;有的产品有特色,但无规模,优质产品形不成商品优势,无法实现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利于农牧业的深度开发和规模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然有了一些知名商标,也发挥着一定的商标效益,但在技术改进、企业创新方面投入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

    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青海知名商标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市场占有率较低。目前,省内市场上的奶制品80%以上都是外省品牌,如“蒙牛”“伊利”“三鹿”等,而青海只有“天露”“小西牛”等。服装业除了牛绒衫和少数皮装外,几乎都是外省品牌。酒类市场,本地青稞酒仅占30%左右的份额。饮料市场更是外省产品占主流,至于家电、鞋帽、洗涤、化妆品等基本是外省品牌。

    截至目前,全省牛羊肉等畜产品仍以出售活畜和胴体为主,畜牧业经济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而同样是畜牧业为重要产业的内蒙古自治区,有10个全国驰名商标,其中8个为农畜产品加工品牌。由此,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可见一斑。

  多种措施培育中国驰名商标

    省工商局商保处有关负责人认为,从目前来看,我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使我省有更多的驰名商标,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培育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增强企业经营者驾驭企业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培育和发展商标企业和商标产品的能力;围绕青海资源特色,打造知名商标;加强对现有商标的保护;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青海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Tags: 睡觉  40%  青海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