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20日)从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为贯彻落实商务部、文化部和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文化厅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厦门市将于近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字号”名店全面普查工作,组织专家评选出首批市级“老字号”名店,并从中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店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了解,这是厦门市首次评选市级“老字号”名店。
“老字号”也是“非遗”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过去,人们一提到“老字号”,自然就会想到餐饮,其实不然,“老字号”作为我国传统商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广泛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居民服务等众多行业之中,其拥有的专有品牌、传统技艺、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不仅是我国优秀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老字号”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此次开展“老字号”名店普查工作,将对我市“老字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提高“老字号”的知名度,也能够使濒危的“老字号”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和各方面的政策扶持。
厦门“老字号”生存状态不乐观
据资料显示,2006年,国家商务部对“中华老字号”企业进行重新认定,厦门有4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分别为厦门好清香大酒楼、厦门市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陈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厦门市南普陀寺实业社。厦门黄金香食品有限公司则被评为首批“福建老字号”。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江林宣说,当时为了申报“中华老字号”,厦门市也开展过一次“老字号”普查工作,但许多企业因为原始资料丢失,无法填写申请表格而失去了申报资格。
记者了解到,厦门“老字号”企业在历史上都曾闪烁耀眼的光芒,但随着世事变迁,这些“老字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依旧充满生机,比如“黄则和”从2001年开始走上加盟店运作模式,如今在厦门已拥有近百家加盟店,还有一批稳定的顾客群体;有的“老字号”或改换商号、或黯然陨落,命运未卜。比如,新南轩在2003年初,因旧城改造和拆迁关门歇业,2004年,一家企业以68万元买走其商标转让权后,至今迟迟未有动静。
评选“老字号”名店有标准
据介绍,此次“老字号”名店普查工作,将以“老字号”的传统手工技艺为重点,通过录音、录像、文字、绘图等手段和形式,对厦门市现存“老字号”拥有的资源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收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建立老字号的相关档案或数据库。
江林宣告诉记者,厦门市“老字号”名店的评选需要具备3个标准:首先,必须拥有老店名或老商标;第二,必须是1965年以前就存在的字号;第三,必须是厦门本地传统的老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