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征集城市标识的公告
为全面提升肇州县城市品位,我县面向社会有奖征集城市标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城市标识设计要求
1、要求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寓意丰富且没有歧义,体现肇州县地方特色,具有时代感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2、投稿作品均为电脑绘制的彩色作品,采取电子邮件方式,图稿尺幅为A4标准大小,存储高质量jpg格式文件发送至指定邮箱(作品入选用后需传送矢量图)。
3、设计图稿要有详细的设计释义,投稿邮件标题上注明“城标投稿”字样,同时请标明设计者的简要信息(住址、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和本人简要介绍等)。
4、设计图稿及创意应为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原创作品,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在任何领域公开发表或使用。如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责任自负。
5、由我县成立作品评委会,对征集的作品进行评选。本次活动设一等奖1个,奖励现金5000元人民币,二等奖3个,奖励现金每名2000元人民币(不重复奖励),纪念奖若干名,由我单位通知作者并寄发奖金。
6、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归我县所有。
7、凡具有美术创作设计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均可参加。
8、征集活动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31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二、肇州县简介
肇州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黄金经济带上的重要县份。全县幅员面积2445平方公里,人口46.7万,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全县农牧发达、工业崛起、商贸活跃、经济开放、政策宽松,是各方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
肇州历史,源远流长。距今3000年前的白金堡文化遗址表明肇州的先民已进入了青铜时代。自商周到清朝先后有肃慎、濊貊、扶余、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女真部完颜阿骨打在出河店(今肇源境内),以3700锐师破辽兵10万,次年建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建置肇州,因“肇基王绩于此”,遂为其名,至今建县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属黑龙江省建制最早县份之一。
金元明清的肇州疆域大体相当,民族略有变化,治所终为一地。1644年清军满蒙八旗大举入关,虽然旗人离开了东北但不许汉人进入东北生活,遂开始长达200多年的“北大荒”历史。直到清末光绪年间,为屯田充实边疆,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移民(1904-1907年),山东等地的汉人纷纷闯关东,来到东北乃到肇州。自此肇州的民族以山东移民的汉族为主体,其经济由牧业向农耕转变,开始了开放蒙荒时期。内地的汉族文化更多地被带到肇州。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肇州直隶厅同知,沈崇绶出任第一任知县(相当于县长)。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
1903年穿越肇州境内的中东铁路(经满洲里-哈尔滨-绥汾河)正式通车,肇州东部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1914年,民国政府划出铁路两侧的肇州辖地约1700平方公里设肇东县。至此,肇州一县分为两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入侵东北,1932年肇州沦陷。1934年,因水患,肇州公署迁至老街基(今肇州镇)。1935年伪滨江省又划出沿嫩江、松花江两岸各站及老县城(约5600平方公里)归郭尔罗斯后旗所属。至此,昔日肇州变为两县一旗,基本形成了今天“三肇”(肇东市、肇州县、肇源县)的格局。1946年2月4日肇州县人民政府成立;1992年12月划归大庆市。
肇州是省内著名的革命老区,龙江工委在黑龙江抗日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烈士、三十二烈士英名远播,抗日英雄李海青将军的故事富有传奇。境内至今有“抗联十二支队”纪念碑、“六烈士”殉难地、“龙江工委”遗址等多处革命历史遗迹。
肇州县建县八百多年年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流传的“青马湖传说”,也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州境内油气资源丰富,是大庆外围油田的重要开发区,境内的庆深气田是全国五大气田之一。
肇州县是产粮大县,全县粮食总产近30亿斤,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佳春
联系电话:13359839522 0459-8523844
投稿邮箱:zzxwxcb@126.com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委宣传部
邮编:16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