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了,怎么卖?品牌是关键

       
    合作社当红娘  农产品闯市场

  抱团儿”拓市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中崭露头角

  我们在这儿通过合作社组织销售,1斤要多卖一两角钱,1亩地就增收1000多元。” 徐红桂介绍说,没合作社时,村里人靠单打独拼,总是为卖难着急。前几年,在宜昌市委、秭归县委的帮助下成立了宜京桔橙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后最让她踏实的是不再为卖难发愁,橘农只管种出质量高的果子,接下来的事情,包括橘橙筛选分类、保鲜、包装、运输以及品牌培育、市场拓展,全交给合作社由专人去完成。

  大多数农民只种2到5亩地,怎么走进大市场,成立合作社把大家就聚在一起了,‘抱团儿’拓市场,这样农民不再为怎么把柑橘卖出去发愁了,同时也解放了不少劳动力,村里不少人就走出来开辟市场,成了敢闯市场的经销大户,有了这些掌握市场信息的大户指导,哪个地方的价高就把柑橘卖往哪里,大伙的收入比过去高多了。” 宜京桔橙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家阳笑着说,现在仅他一个合作社每年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就能销售橘橙30万吨左右。

  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不止这些,由于市场信息灵了,农民懂得了依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结构,什么品种好卖就嫁接什么,也知道了何时能卖出好价钱。秭归县两河口镇橘农郑双全所负责的合作社在周家阳的指导下,去年延迟采摘一个月,错开柑橘上市高峰期,40多万斤橘子多赚了近5万元。

  没有国家好政策的支持,难有我们合作社的今天。” 周家阳说,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时,国家有关部门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走高速免费了,仅此一项,农民一亩地就能增收500多元。此外,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每年都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召开水果推荐会,扩展果品销售市场。下一步,我们不仅指导农民发展绿色、有机果品,还要打品牌,让好产品卖得更好,农民赚得更多。”他说。

  据统计,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7.8万多个,实有成员总数近2500万人,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中逐步崭露头角,成为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要纽带。

  建一个市场  活一方经济

  约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

  每天早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九集镇旧县铺村村民冯秀菊都会用农用三轮车,拖着新鲜蔬菜到九集农贸大市场去卖。自从2009年新建了这个农贸市场,她再也不用打游击”,也不用为家里的蔬菜卖难发愁了。

  这几年,为解决卖难,南漳县拿出专项资金,大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帮扶农产品流通企业。目前,该县有各类大小农贸市场20多个,年交易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3个。该县还加强了配送中心、仓储、质量安全等建设或改造,支持了一些农贸市场建设了低温冷冻冷藏库等冷藏贮运设备,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保鲜冷藏,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目前,约70%的农产品通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而区域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成了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场所,也成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总汇。北京新发地市场每天蔬菜交易量在1300万公斤、果品每天交易量1500万公斤,农副产品交易量达90亿公斤。”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说。

  针对近几年初级农产品消费市场供大于求、流通渠道普遍不畅的问题,新发地对运来新品种上市交易的客户免去所有管理费。每年秋季大白菜上市高峰期大量过剩,价格下滑。市场组织一些运销户,为他们提供专门的装卸、包装场所和制冷库房,并免去所有费用。新发地市场这种广泛联合、加强引导、充分让利于民的做法,吸引大批的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经营,分享到了流通环节的丰厚利润。

  但从全国看,作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批发市场,普遍基础设施差,大棚连着小棚,小屋连着小屋,硬件设施和交易方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交易时间、交易成本、商品损耗和交易效率等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无法适应现代流通的需要。” 张玉玺说,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利润很低,没有实力投入资金升级改造市场,他建议,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市场升级提档,更好促进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农超对接环节少  农民增收多

  农民增收、超市增效、市民得实惠,农超对接实现了三赢”

  有了农超对接,销路稳定了,价格也相对较高了,也就有时间琢磨怎么样提高质量、做品牌了。”江苏省常熟市未来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季惠良说。

  老季种葡萄有十几年了,目前拥有100多亩的葡萄园,在当地算是大户。过去缺少稳定销售渠道,行情好的时候,能卖12元1斤,差的时候1斤仅卖4元,本钱都难收回。前年,合作社和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超市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包销所有的果品。去年夏秋季老季的葡萄采摘后在1个小时内就能送到超市的配送中心,当天,这些新鲜的果品就能摆放到超市在苏州、镇江等地800多个网点,货款3天就能结算。

  我们民间有个说法,猫少钻一个洞,就少掉一根毛,合作社产品通过农超对接,中间流通环节减少了,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常熟市东盾蔬菜合作社社员顾金涛说。现在,常熟有20多个农产品基地和常客隆对接,每天直供新鲜瓜、菜等。

  农超对接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让市民买到了放心和实惠。记者在超市卖场发现,农超对接的农副产品售价较市场平均价格便宜20%左右。

  农超对接缩短了农产品供应链条,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平均可下降10%—20%,由此增加的利润一部分回馈给了农户,另外一部分则让利给了消费者。超市由于流通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而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直接合作,节省了生产费用,降低了市场风险。” 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干申说。

  从全国来看,目前,农超对接的产品基本是鲜活农产品,少有农副加工产品。其实,高附加值的农副加工品利润更高,若实现与超市对接,更能助农增收,还可缓解鲜活农产品卖难。现在,常客隆正尝试把本地农产品品牌化,推进了农副土特产品的标准化、礼品化,销售成倍增长。

  我们期待优质农产品能够通过这一平台‘长腿走四方’。”常熟市常务副市长徐永达说,在进一步叫响本地绿色农业品牌的同时,破解增产不增收的难题。”

  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近年来,商务、农业、供销社等部门探索产销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取得了不少成效。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袁静波介绍说,近几年来,省供销合作社每年都要组织大型超市、农产品市场与专业合作社等进行产销对接,为农民进入市场搭建平台,既帮农民增收,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放心安全的农产品,效果很好。

  有了品牌  菜更好卖

  牌子硬,质量好,价格就高得有理”

  从家到蔬菜大棚有400多米,郭迎新每天几乎都在重复同样的路程。

  郭迎新种了3个大棚的西红柿,今年纯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元。其中有1万多元要沾田苑果菜公司的光。她加入了公司,她的西红柿就有了燎原”这样一个品牌,卖的价钱就不一样。

  贴着燎原”商标的蔬菜,走向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超市。质量好、牌子硬,价格就高得有理”。在济南,记者看到,超市里的燎原”青椒、西红柿等蔬菜,价格比外面市场上的一般菜要高出三成,但依然热销。

  公司经理李春香介绍,他们收购蔬菜,只收签约农户种的菜。收购要经过严格检测,达到绿色标准的,每斤返利3角钱;达到有机标准的,每斤返利5角钱。不达标的,对不起,拒收。

  郭迎新1年多收入的1万多元,大部分就来自每斤3角的绿色”返利。她说:有牌子,菜好卖,价钱高,还省心。”

  好品牌得来不易,关键靠标准化生产。”李春香说。公司的生产基地分布在稻田镇10多个村,按照生产标准,统一供种育苗,统一药物和肥料,统一检测,统一收购,让签约农户生产安全的、有质量保证的菜果。

  为真正实施标准化生产,合作社聘用了10多个技术员,整天在基地上巡视,指导菜农科学种植。今年25岁、从大学毕业不久的王香菊就是专门指导西红柿种植的技术员。她几乎每周都要到郭迎新的大棚里来看看,该施什么肥,该用什么药。郭迎新只要拿着这个单子,去合作社买肥取药就可以。按照她的指导建议种菜,一准儿管用。”郭迎新说。

  标准化种植的蔬菜还有身份证”。李春香指着一包青椒上的一个条码介绍:包装盒上的条码包含了蔬菜生产的管理过程及采摘时间等信息,只要在电脑上一扫就可以全部了解。”

  不仅如此,李春香已经与一个韩国客商合作,开始了部分蔬菜的套袋种植,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污染。以前认为根本不需要套袋的黄瓜,在拇指大小的时候,就穿上了衣服”,一直到采摘才把衣服”脱掉。李春香说:真正的无公害蔬菜是种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影响力大了,想加入的农户越来越多。没门槛不行。能不能入社,要看生产经验和种植水平,还要对土壤进行检测。按照李春香的说法,燎原”的牌子已经打出去了,现在到了维护市场、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就是要护牌”。

Tags: 合作社  农产品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