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熊猫”惹的祸?

 
    就在1月初,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消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熊猫)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开始这只是一桩产品质量事件,但却戏剧性地发展成一场关系撇清运动。只因,叫“熊猫”的企业原来不止一家。

  三只“熊猫”忙撇清关系

  最早出来撇清关系的是浙江省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早在2009年12月3日,浙江熊猫就发布《郑重声明暨承诺书》,声明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查处当地一家冠名‘熊猫’的公司涉嫌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上述案件一事,在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上无任何关联”,两家是完全独立的企业。

  而上海熊猫的供应商,宁夏熊猫公司随后也发出的声明责称,“宁夏熊猫公司仅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奶粉原料,除供货合同关系之外,二者之间在公司人格方面是完全独立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不存在任何法律关系”,并强调,“宁夏熊猫供应给上海熊猫的奶粉原料,已由宁夏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出厂”。

  然而,尽管极力撇清,三家都叫“熊猫”的公司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浙江熊猫发出的声明中可以看到,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投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地在温州苍南县。有意思的是,上海熊猫也是原籍在温州苍南的几个自然人股东投资组建的。

  宁夏熊猫公司,则是浙江熊猫公司与中石油系统属下的川庆钻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一家公司,是浙江熊猫的原料供应基地。但同样,宁夏熊猫公司也在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奶粉原料。

  叫“熊猫”的公司逾十家

  让人惊讶的是,同在乳品领域,为何多家公司都同时叫“熊猫”?

  浙江熊猫方面表示,其公司字号“熊猫”来源于浙江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授权许可的注册商标“熊猫”牌,商标注册范围是炼乳等。而作为浙江熊猫的子公司,宁夏熊猫公司使用“熊猫”二字也是无可厚非。而上海熊猫则原名为上海宝熊乳品有限公司,后经四川省一家企业授权,许可使用了“熊猫”字号,商标注册范围是奶粉类,后更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这家授权企业就是四川雅安熊猫乳业有限公司。

  可见,仅在乳品领域,叫熊猫的就有4家。浙江熊猫发出声明也表示,据查因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原因,全国较有规模的以“熊猫”名称注册的公司有十家以上。记者在国家商标网上看到,在食品领域,注册为“熊猫”的商标就有16个,范围涉及水果、肉、鱼、饼干、果酱、瓜子、酱菜、腐乳、蜜饯、干果等等。这些商标造型都极其相似。

  “从过往的情况看,使用同一个品牌的几家公司最初可能都是源自同一家公司,后来因为授权,或者合伙人分道扬镳等各种原因,而造就了目前的局面。”知名公共关系专家林景新表示,这些相同字号的公司表面上是共同体,但实际上是独立运作的,这些情况很常见。“毕竟使用或者模仿一个认知度高的品牌,企业不需要投入资金推广,也能获得很不错的经济效益。”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从‘熊猫’事件可以看出,企业使用同一字号或品牌,往往是一借东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碰到好事的几率比遭遇坏事的几率要小得多。”林景新指出,“一旦出现问题,即使从法律层面上可以澄清,但普通消费者是看不清背后的利益关系的,他们只看公司和品牌,甚至只认商标,其中一家出问题了,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连锁效应。”

  事实上,这已有前车可鉴。2001年9月,前南京冠生园被揭露使用陈陷做月饼,而当时全国各地以“冠生园”为名的企业有超过三十家。虽然商标不同,但都由于都叫“冠生园”,最终这数十家月饼厂家乃至全国月饼市场集体遭殃,减产50%。相似例子的还有沙县小吃“硼砂”事件,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等。

  林景新表示,企业在借一个知名字号的“东风”获得利益的同时,更多的是要考虑贴上这个标签后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千万不要等到危机来了才来澄清,在打品牌的时候,就应该上加入新的元素、新的概念,让消费者可以凭此与其他公司的产品区分开。“否则,只能吃得咸鱼就要抵得渴”。(记者 陆志霖)

Tags: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