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师”为何屡禁不绝?对虚假评比机构的调查

 
  为应对眼下激烈的职场竞争,很多人忙着考取各种技能证书或名校文凭,以增强自身实力,人称“镀金”。不知何时起,企业界也刮起了“镀金”之风,此“金”专指各种荣誉称号,“镀金”目的自然是以“金”换钱。

  “镀金”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只有少数具备“真才实学”的企业,才能镀上“真金”。如此一来,市场上便出现了一批“镀金师”,专门为镀不上“金”的企业炮制各种诱人荣誉,只要花钱就能买到。但既非“真金”,时间一长难免露馅儿。

  2009年12月下旬,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瓯海分局依法查处了一家镀“假金”的服装辅料公司。该公司在产品包装箱上标有“中国衣架十佳名优品牌”等荣誉称号。据该公司负责人称,这些称号由“中国优质品牌促进委员会”授予。

  工商机关查明,“中国优质品牌促进委员会”系虚假评比机构。该机构向企业出售虚假荣誉称号用于广告,其行为已涉嫌作虚假宣传。根据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停止发布含有乱评比、乱排序等内容广告的通知》,企业不得发布任何含有评比、排序内容的广告。

  2010年1月5日, 记者登录“中国优质品牌促进委员会”网站,发现它已更名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并称其协办单位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网站上的联系电话与“中国优质品牌促进委员会”的电话号码一致。记者还在网站上发现了该机构主办的“中国优质名牌产品”、“中国质量500强”等征评推介活动的通知。

  记者以企业负责人的身份拨通该机构电话,询问评选活动相关事宜。该机构一名男子称:“(以企业的情况)申报‘中国行业十强企业’不太合适,建议你们搞一个‘中国质量500强’或‘中国优质名牌产品’。”

  该机构给记者发送的“中国质量500强”征评推介活动申报材料列出了A、B、C三种参与方案,并标有相应价格。如C方案包括在相关报纸及网站上公告宣传、为企业颁发证书及铜牌、授权企业使用“防伪标识”标志等内容,标价1.48万元。材料还注明,“对入选企业本会将协助审办中国名牌、国家免检、驰名商标等工作”,“凡入选企业享有‘中国质量500强’的字样可打印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

  同时,据申报材料所示,“中国质量500强”征评推介活动由“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开展。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负责组织实施国家质量奖励制度、推进“名牌战略”等工作。该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质检总局没有叫“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的协作单位,也未听说其主办的相关活动。

  “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成立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统称。该委员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全国共有400多个得到授权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每个仅负责某一类产品的检验,如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不存在名为“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单一机构。

  记者就以上情况向“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提出疑问,那名男子表示:“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负责产品质量方面,我们主要是品牌。”同时,他表示“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确实存在,“就在北京西三环”。

  为了查清“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的真实情况,记者按照其网站上标注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8号,准备一探究竟,然而并未发现此机构的踪影,当地商铺经营者和居民也表示不知道有此机构存在。同时,记者登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网站,在全国性社会组织名录中也查不到“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的资料。

  “镀金师”的真实身份让人难以捉摸,有人将它们的出现归咎于企业,理由是需求催生市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镀金师”数量虽多,但从名称上看都像一家兄弟,如“中国质量监督检验协会”、“中国产品质量监督调查中心”等。只要把“国家”、“质量”、“检验”等词搭配组合一番,再编造几个国字头的上级部门,虚假评比机构便披着新外衣粉墨登场。

  与之对应,目前监管部门打击虚假评比机构的手段主要是曝光,这相当于把一张张扒下来的假皮晾出来,看着虽然解恨,但被扒皮者只是疼一阵儿,不久便长出了新外皮。

  此外,有企业负责人反映,由于缺少向政府有关部门核实情况的渠道,企业很难判断“镀金师”的真实身份。一些合法的社团组织也常抱怨,自己无意中便被卷入了“镀金师”的队伍。北京某商业领域协会原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经常有人以利益为诱饵,要求与该协会合办评比活动,如果参与其中,便成了虚假宣传的“虎皮”。

  鉴于此,有关专家认为,要根除“镀金师”,不仅需要监管部门一查到底,各相关部门还须协同合作,从预警、发现,到追查、处理,在各环节全面打击虚假评比机构。企业和社团组织也须提高警惕,莫被荣誉和利益迷惑,要明明白白镀“真金”。

  记者曾问“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工作人员:“为什么‘中国优质品牌促进委员会’的联系电话和你们一样?”

  那名男子含糊地表示:“以前和他们合作过,因为类似‘中国优质名牌产品’的评选活动每年都搞,合作方也会有变化……现在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合作了。”

  记者不禁想,或许某一天,这句话就将变成:“我们已经不再和‘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监督委员会’合作了。”
                                                                          (记者李晶 实习生李世龙)

Tags: 机构  调查  虚假  为何  评比  镀金  
责任编辑:
Share:
相关文章